健康科普Health scienc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知识

春季高发病与防治

作者:伍利芬 来源:中医科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初春的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也会生长繁殖。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疾病很容易流行,这个时候很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家里要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气清新,午睡后和晚睡前可以定时通风。其次,可适当的多些锻炼,提高抵抗能力。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春天来临但气温不会立刻回升,这段时间也不要过早脱去棉衣,可以多“捂”半个月,以防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图片7.jpg

  春季天气变化不定,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及至心神不安,使人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表现,对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尤其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中医认为 “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应该顺应大自然,借“春阳之气”,万物萌生之时,向外疏发、宣达,使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患者在立春时节更要注意情绪,不能过于激动、兴奋,要保持愉悦、平和的心态,以利于疏肝理气,养肝保健。

  明代《摄生要录》亦说:“发多梳,去风明目,不死之道也。”通过梳头可以促进清阳上升,促进阳气生发。干梳头用双手十指分开如梳,插入发际,由前向后梳全头,尤其两鬓、额角、耳后等部位。一般每次梳两至三分钟就可以了,这时你会感觉到头皮发热,神清气爽。

  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多在春季频繁发病的原因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春季养生应当着重健脾。

  中医建议春季饮食调养宜清淡可口,忌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雨水节气宜少吃酸、多吃甜味食物以养脾。甘味食物能补脾,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故饮食宜省酸增甘,多吃甘味食物,如小白菜、西红柿、胡萝卜、芹菜等新鲜蔬菜,山药、大枣、薏苡仁、黄豆、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海鱼、虾蟹等。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

图片8.jpg

红豆薏米粥

  春季还应适当多喝粥以养脾胃。粥被古人誉为“天下第一补人之物。”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将汤粥配上适当的中药做成药膳还能滋补强身。如,可根据初春时节肝气旺盛的特点,在药膳中加入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升发阳气之药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春时宜食粥。”常食红豆薏米粥、扁豆红枣粥、山药粥、栗子桂圆粥等。

  另外,雨水时天气逐渐转暖,早晚温差较大,风邪渐增,风多物燥,人体易出现皮肤脱皮、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故此时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水分。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第二》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就是说,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与自然相对应。春天来了,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主动阴主静,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减少睡眠的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健运脾胃、调养后天、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