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 正文

参考值查询

尿沉渣定量分析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尿沉渣分析是尿液分析的重要内容,经典的沉渣分析是显微镜检查法,本实验室采用Sysmex UF-1000尿沉渣分析仪进行尿沉渣定量分析。该方法利用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学技术直接对尿有形成份的散射光、荧光、电阻抗信号进行分析,以鉴别并计数各种成份。

  仪器自动分析是筛选性检测,需要与干化学半定量结果进行对比,如有不符或仪器不能辨别的成份出现,需要进行显微镜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

  R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Erythrocytes)

  参考区间:男< 10Mpt/L,女< 25Mpt/L。

  生理特性:血液中红细胞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尿中红细胞可源于肾前性、肾小球性(肾性)和非肾小球性(非肾性)疾病因素。肾前性多为体内发生出血性或溶血性疾病,进入尿液后多数被破坏溶解,形成血红蛋白尿。肾性则多是由于疾病累及肾小球基底膜,红细胞从基底膜挤压漏出,或在进入肾小管及尿液后,因机械损伤、渗透压和pH改变而发生变形,部分溶解,完整红细胞形态各异,并以小红细胞为主。非肾性则是输尿管、膀胱等部位产生,细胞形态变化较小,均一性好。

  临床价值:用于泌尿系损伤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增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等,泌尿系血管畸形和出血性疾病也可见增加。根据尿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可以分为均一性(非肾性血尿)、非均一性(肾性血尿)、混合性尿红细胞。在红细胞分布图上,大部分细胞分布偏左,且均一性较差者,一般为肾性红细胞;大部分细胞分布偏右,均一性较好,多源于肾后泌尿系部位;细胞分布范围较大或居中者,为混合性红细胞,应结合其它指标综合分析病因。

  W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Leucocytes)

  参考区间:男< 10Mpt/L,女< 25Mpt/L。

  生理特性:尿中白细胞直径平均约为10μm,多为中性粒细胞,主要源于非肾小球性病因引起的细菌感染。新生的活跃白细胞体积及颗粒密度均一,而破坏及死亡的白细胞体积及颗粒密度均一性较差。

  临床价值:主要用于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增多见于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与肿瘤等。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对感染病程及治疗效果作出初步判断。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数量一般高于60Mpt/L,且较活跃,在散点图中白细胞位于左侧偏上的区域,随着病程的延长或治疗的进行,白细胞不断破坏或死亡,在散点图上位于中部偏下的区域。对应于白细胞大小的分布图也可看到活跃的白细胞多位于右侧,而破坏或死亡的白细胞位于左侧。用于诊断目的时,应结合细菌数、亚硝酸盐定性及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EC: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

  参考区间:男< 5Mpt/L,女< 15Mpt/L。

  SRC:小圆上皮细胞(Small Round Cells)

  参考区间:< 3Mpt/L

  生理特性:尿中上皮细胞来源于肾小管、输尿管及膀胱,种类多,形态各异,一般可见大的鳞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当泌尿系炎症或实质性损害发生时,上皮细胞数量增加,并可见到与白细胞大小相近或略大,形态较圆的小圆上皮细胞出现。小圆上皮细胞主要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层或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临床价值:用于泌尿系炎症及损伤的诊断。增多见于泌尿道炎症、肾小管坏死、药物或毒物中毒、肾移植排斥等,实质性损伤可见小圆上皮细胞。女性常可由于阴道分泌物污染而导致增多。

  CAST:管型(Casts)

  参考区间:<2 Mpt/L

  PC:病理性管型(Pathological Casts)

  参考区间:<0.5 Mpt/L

  生理特性:肾脏亨氏髓襻升支及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可分泌一种肾特异性糖蛋白,称为Tamm-Horsfall蛋白(THP)。THP的特点是容易聚合成大分子多聚体,在高浓度电解质酸性环境或尿流缓慢的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可聚集成团而沉淀,成为尿管型的主要成分,也是肾结石基质的重要前身。正常生理条件下尿中仅可见少量透明管型,它由少量清蛋白和THP构成。管型所含细胞数量超过管型总体积1/3时,则成为细胞管型;同样,含颗粒物质(细胞碎片等)超过1/3时则为颗粒管型。当肾脏炎症和损伤时,THP分泌增加,且细胞和颗粒物增加,容易形成含有细胞或颗粒物的“病理性”管型,并可反映肾小管的形状和内径大小。

  临床价值:用于肾脏炎症及损伤的诊断。增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肾盂肾炎、肾淤血、肾动脉硬化、药物及毒物中毒等。肾实质性损害时,管型增多,并可出现病理性管型(颗粒、细胞、脂肪、蜡样等),管形的数量也反映疾病累及到的肾单位数量多少。管型的类别需要通过显微镜检查确定。正常人剧烈运动、发热或浓缩尿中偶见透明管型。

  BACT:细菌(Bacteria)

  参考区间:< 130 Mpt/L

  生理特性:健康人膀胱尿一般是无菌的,尿中出现细菌主要有三个原因:尿液采集污染、尿路中定植菌群生长和尿路感染。新鲜尿中细菌数量较少,且不含白细胞,可考虑为采样污染或定植菌群生长,并可基本排除尿路感染的可能。大部分尿路感染菌为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阳性球菌感染仅占约35%。

  临床价值:主要用于泌尿系细菌感染诊断。当尿中细菌数增加,同时尿白细胞增多,一般可确诊为尿路感染,并且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YLC:酵母样细胞(真菌)(Yeast-like Cell)

  参考区间:0 Mpt/L

  生理特性:正常尿无真菌生长,尿中出现真菌可能是采样污染或尿路真菌感染。尿样中污染真菌的机会和数量均较少,当有较多的的真菌出现于尿中,应考虑尿路真菌感染。

  临床价值:主要用筛查尿路真菌感染。长期使用抗菌素治疗、肿瘤放化疗、ICU病人均有可能出现尿路真菌感染。用于尿路真菌感染确诊时,应结合白细胞、细菌、显微镜涂片检查或培养等指标。

  X’TAL:结晶(Crystal)

  参考区间:< 5 Mpt/L

  生理特性:机体正常代谢的许多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有机物均可通过尿排出体外,在饱和度增加(物质浓度增高或尿液浓缩)、pH和温度变化、粘蛋白浓度增加的情况下,可形成结晶。正常尿中可见磷酸盐、尿酸盐、草酸钙等结晶。当生理变化或病理性改变时,尿中结晶数量增加或出现病理性结晶。

  临床价值:结晶增加见于肿瘤放化疗、甲亢、结石、痛风、肝病、药物、泌尿系疾病。因饮食改变可产生代谢性结晶。当结晶尿加热至37℃消失,通常无临床价值,仍存在结晶时,需进行显微镜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OTHER:其他(Other)

  参考值:< 200 Mpt/L

  生理特性:自动尿沉渣分析时,对于不能辨别的粒子,仪器将归入“其他”类别中。

  临床价值:无明确价值,数量明显增加时,应重新采尿样复查,仍较多时,应进行显微镜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