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术中血液保护,它们是麻醉医生的两大“秘密武器”

作者:郭孟孟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2-05-23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为了保证患者术中安全,缓解用血紧张,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从患者及科室需求出发,在现有血液回收机的基础上再次引入血液分离及CenturyClot凝血功能监测等设备,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成分输血,大大减少了库存血的输注量,有效缓解临床用血压力。那么,这两个“神器”在临床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血液分离机是如何工作的。

  血液分离是针对术前血红蛋白比较高的患者进行的。在术中患者进入手术室麻醉后,将已经预充枸橼酸抗凝液的血液采集管道连接到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血液采集,采集的血液进入离心杯,经离心后分离出活化的富血小板血浆(aPRP)和红细胞(RBC)。如患者发生出血较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可将RBC回输给患者,而aPRP可在手术快结束时回输给患者补充凝血因子,减少术后出血。此外,针对术前和术中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CenturyClot凝血功能监测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监测是在体外模拟血栓的生成过程,能够短时间内(约10~15分钟)通过监测血栓生成过程的3个主要时期的血液粘滞度变化得出相应的3个量化数值——ACT(凝血激活时间)、CR(纤维蛋白聚合速率)、PF(血小板功能指数),以此评估临床患者是有出血风险还是血栓风险。根据三个参数反应的异常情况协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制定诊疗方案。例如,当ACT延长时,提示患者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当CR下降时,提示需要给患者输注冷沉淀;而当PF下降时,提示患者血小板数量或者功能不足,需要输注血小板。这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成分输血,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自我院麻醉科引进这两个“神器”后,已为数百名大型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安全进行保驾护航,尤其在心脏手术中尤为多见。由于心脏手术应用抗凝药物肝素和体外循环机,对血液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的破坏和凝血物质的激活(血小板的激活、粘附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尤其显著,因此在体外循环结束和肝素中和之后,患者凝血功能大多都处于低凝状态,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麻醉科通过应用血液分离技术,在体外循环结束之前分离出患者自身aPRP和RBC,减少了体外循环机对血液的破坏,在体外循环后再回输给患者,极大增加了用血安全并减少了异体血的输注。同时,CenturyClot凝血功能监测的引进,针对术中患者凝血物质缺乏类型,选择性地进行成分输血,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更缓解了用血紧张。

微信图片_20220524081637.jpg

  近期,麻醉科为一低龄、低体重患儿实施复杂心脏手术时进行了血液分离技术和术中的凝血功能监测,解决了精确分析凝血状况的问题,大大减少了手术用血,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儿伤口暴露,并能预防围术期感染和促进术后康复,最终获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信在我院麻醉科的不断努力下,随着这两项技术的不断推广和经验积累,必将成为麻醉医生手中的“有力武器”,为大型手术创造条件,同麻醉医生一起守护患者的术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