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疫情之下的生死时速——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抢救急性心梗室颤患者

作者:谭鹏进/崔永亮 来源:心脏中心三病房 发布时间:2020-06-1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把大家困在了家中,很多心绞痛的患者不敢到医院看病,甚至长期服药的患者不敢来医院开药。随着疫情风险的下降,急性心梗的患者却井喷式增长,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在主任苗立夫带领下,制定了《疫情防控下急诊心梗诊治流程》,并在各科室的协助下,保证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争分夺秒的抢救:5月29日,63岁的刘阿姨自觉胃部不适到我院消化科门诊要求开点胃药,消化科刘秀清副主任医师敏锐地发现患者不像消化道疾病,再三劝阻患者勉强同意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冠脉严重缺血!紧急联系心内科会诊。就在患者刚被送至急诊室时一头栽倒,意识丧失!——室颤!急诊科刘铸主治医生等医护人员眼疾手快,立即给予电除颤、持续胸外按压,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有创呼吸机等抢救措施一气呵成。心内科二线谭鹏进主治医生马上放下手中的会诊,火速奔向急诊室参与抢救,并立即通知绿色通道崔永亮副主任医师及导管室,汇报患者情况。患者仍然反复室颤,崔永亮指挥若定,经过反复电除颤,静脉应用可达龙,持续的电风暴终于停了下来……

  艰难的抉择:患者心电图提示左主干末端病变可能性大,如果急诊上台或许有生的机会。但患者室颤后缺血、缺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仍呈昏迷烦躁症状。能不能拔管?拔管后会不会持续昏迷?是否要冒着风险进行介入治疗?会不会人财两空?家属举棋不定。

  崔永亮冷静分析:患者既往无明显疾病,此次室颤后虽意识丧失,但抢救及时,电风暴已停止,血流动力学药物维持下稳定,患者躁动,有苏醒迹象,生命力很顽强。医生职责就是救命,于是他冷静地告诉家属,该患者值得搏一把。决策已定,导管室护士长孙晓艳及其团队早已准备好呼吸机、除颤仪及抢救药物,随时待命。在急诊的协助下,谭鹏进带领范志敏医师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除颤仪密切监测下快速将患者转至导管室。情况虽然紧急,但疫情当下,在转运前谭鹏进已细心地把流行病学史及症状询问完毕,采集抗体、核酸,完善了胸片。导管室内,在苗立夫的指挥下,崔永亮带领王伟、范志敏快速穿刺股动脉,仅仅15分钟即开通“犯罪”血管——回旋支,并顺利植入1枚支架。心梗的问题解决了,患者情况趋于稳定,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微信图片_20200617082342.jpg

  术后的守候:护理心梗患者的第一周最为关键,心脏破裂、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很大,此时接力棒交给了心脏中心CCU团队。在康林主任医师协调下,值班医生贺威早已备好呼吸机、心电监护,等待患者转入。经护士姐妹们的细心照料及医生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治疗,两天后患者顺利脱机拔管,意识完全恢复。当得知患者意识恢复的那一刻,曾经参与抢救的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异常开心和欣慰,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刻大家都觉得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后,转入普通病房,完成择期支架治疗后顺利出院。

微信图片_20200617082348.jpg

患者出院前与参与抢救的心内科青年团队合影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非常危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群死亡的第一大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梗的患者不在少数。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室颤,如不及时除颤,患者将很快死亡,即使恢复冠脉血流,如果因室颤导致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患者的预后也非常差。因此,果断、快速地实施冠状动脉开通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决定性因素。

  本例心梗患者的成功抢救充分体现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团队(心脏内科急诊科CCU等)以及多学科的紧密协作,气管插管下用时仅15分钟便完成支架植入,标志着我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上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心内科在主任苗立夫带领下,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提前诊断和规范治疗,自2017年创建胸痛中心以来,每年抢救200余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谨、高效的多科协作,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大大降低了心梗死亡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