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

院庆60周年专题

【庆祝建院60周年】无需扬鞭自奋蹄——神经内科

来源:神经内科 发布时间:2019-10-2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2019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建院60周年,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获得了良好声誉和广大患者的充分信赖,值此之际,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部分临床科室的靓丽风采......

  60年,弹指一挥间;60年,漫漫风雨路。60年,我院神经内科从无到有,由小至大,历经风雨,创造辉煌……

  最初,神经内科被称为内三科,八十年代初期从大内科分离,逐渐成为独立的科室。当时科里只有30张病床,3-4名医生,条件简陋,夏天只有吊扇纳凉,没有康复设施,科里能为病人做的治疗很少。2001年,医院再次改革,将神经科与中西医结合科合并为大神经科,医生发展到12人左右,同时购入一台脑电图仪、一台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并对现有人员进行神经专科培养,开始逐步建立特色专科,经济上也完全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神经内科。2003年,医院成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后,科室进一步扩大,床位达到50张,另购入一台肌电诱发电位仪,主要诊治神经系统多发病与常见病,病种以脑血管病为主,少部分为中枢系统其他疾病。

  与时俱进,发展才是硬道理。自2013年起,神经内科本着这一理念迅速发展、壮大。首先,科室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引进博士、硕士等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其培养和培训,目前已经成为各个专业方向的主导力量。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拓展神经科各亚专业,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床位数已增加到70张。

  脑血管疾病占神经科疾病的大多数,对于脑梗死患者时间就是大脑,在医院的支持下,科室与急诊科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定制度,优化流程,逐步完善运行细节,提高脑卒中救治效率;静脉溶栓中,床旁同时完成经颅多普勒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血流动态变化。目前,我院静脉溶栓DNT时间在北京市各大医院排名前五名。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痴呆、帕金森等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为辅助疾病的诊断,科室建立了神经心理测量室,增加了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设立了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门诊、记忆门诊等特色门诊。眩晕(耳石症)也是科室常见病,眼震电图检查为头晕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福音。近3年开展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层次。睡眠障碍病也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导睡眠监测,帮助医生提高了睡眠障碍病的诊断效率。

  由于近年来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病人逐渐增多,科室开设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固定床位4张,神经重症监护管理正逐步正规化。

微信图片_20191025160742.jpg

  值得我们骄傲的是,神经康复从无到有,从2008年最初的1名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师,发展到今天5名康复医师、10名康复治疗师。科室积极引进康复设备,并扩建康复治疗室,使康复治疗的能力、范围、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可进行各种肢体运动障碍、语言、吞咽、认知、平衡、精神障碍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今年初通过了北京市卫健委严格审核,获批成立康复医学科的资质。

  目前神经科医技护人员已达68人。临床医生22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3人;护士26人;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经颅多普勒超声技师10人;康复治疗师10人。拥有肌电图诱发电位仪3台、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仪1台、长程视频脑电图仪1台、多导睡眠监测仪1台、经颅多普勒超声仪2台、眼震电图仪1台、经颅磁刺激仪1台、大中型康复治疗设备46台。

  除上述特色以外,我科还开展了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八通道同步表面肌电图技术评价吞咽功能、TCD栓子监测及发泡实验、眼震电图、平衡姿势检查、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设有帕金森病门诊、脑血管病门诊、睡眠障碍门诊、眩晕门诊、记忆与痴呆门诊、神经康复门诊等亚专科门诊,使病人得到更细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科室的科研能力也在稳步提高,近年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30余篇,多次参加多项学术交流、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青年项目1项。科室的影响力也在扩大,科室多位专家出任国家级、市级神经病专业、康复专业学组常委及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时光和真情不能辜负。乘着院庆60年的东风,我们神经内科不需扬鞭自奋蹄,必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执着进取,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