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认识缺血性脑卒中的又一大“元凶”——心房颤动

作者:刘建国/张艺民 来源:心脏中心二病房 发布时间:2019-07-3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据最新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指出,我国脑卒中仍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我国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除了人们熟知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的又一大“元凶”——心房颤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1/6—1/5由心房颤动所致,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非房颤患者的4—5倍,且将导致20%致死率及60%致残率。

  心房颤动时心房激动频率约350—600次/分,不能形成有效搏动,呈颤动样,心房血流淤滞,形成血栓风险大大增加,特别是左心耳部位。此外,心房颤动亦可引起心力衰竭,增加心肌梗死、认知功能、痴呆及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因此心房颤动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微信图片_20190731150411.jpg

  那么有关心房颤动的治疗有哪些呢?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动脉栓塞预防

  临床上,医师对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有一个简便的评估方法,即CHA2DS2-VASc评分方法。根据患者是否有近期心衰(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1分)、糖尿病(1分)和血栓栓塞病史(卒中、TIA或非中枢性血栓栓塞) (2分)、血管疾病(1分)、年龄65-74岁(1分)和性别(女性,1分)确定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分数越高栓塞危险大,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血栓事件的年发生率较高,抗凝治疗带来的临床效果比较明显。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主要为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

  经皮左心耳封堵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新策略之一,主要有两种方法:植入装置封堵左心耳以及缝合结扎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

心室率控制

  心室率控制是目前房颤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通常可明显改善房颤相关症状。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洋地黄类及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胺碘酮)。

节率控制

  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是治疗房颤的理想方法,过去很长时期只能选择药物,目前用于房颤复律的主要药物是IC类(氟卡尼、普罗帕酮)和III类(胺碘酮、伊布利特等),但效果有限。同步直流电复律是转复房颤的有效手段,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及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首选电复律。另外导管消融是治疗心房颤动的一大利器,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目前导管消融以射频消融为主,应用射频这种电流能量沿左心房壁肺静脉开口的地方进行点对点消融,使心肌局部坏死形成瘢痕组织,最终连成圈,组成隔离带,从而阻断电活动从肺静脉传导进入心房,达到治疗心房颤动的目的。冷冻球囊消融是房颤导管消融的一种较新方法,通过球囊封堵肺静脉,在球囊内释放液态一氧化二氮,使周围组织冷冻、细胞坏死形成瘢痕,从而达到肺静脉消融的目的。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在持续性房颤中的应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介绍,相信大家对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有了基本了解。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心房颤动诊疗团队,欢迎广大患者来我院进行咨询就诊。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