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举办“第五届炎症性肠病(IBD)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

作者:庞梦瑶 来源:消化内科 发布时间:2023-07-0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7月1日,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办“第五届炎症性肠病(IBD)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在学术厅成功举行。论坛旨在推动我院消化内科的学科发展,加强院间及科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深消化内科医生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及了解疾病诊治新进展。消化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担任大会主席。

微信图片_20230705162458.png

程艳丽主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IBD病情通常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及随访才能明确诊断,常常困扰临床医师。因此,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陆军总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怀柔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等多位消化领域内的知名专家线上及线下共同分享、讨论炎症性肠病诊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丁士刚教授针对“胃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解痉多肽表达型化生(SPEM)及肠化生(IM)”做了详细的报告,让大家了解SPEM作为肠化生、异型增生和最终腺癌的潜在细胞来源,被视为Correa级联(指胃部疾病逐渐从非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最终进展成 不典型增生的过程)的补充阶段,需要引起重视,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北京医院消化科许乐教授则为大家带来了“炎症性肠病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现状”的报告。许乐教授指出,IBD通常容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异质性,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勤思考,多观察,寻找蛛丝马迹,做到不误诊、不漏诊。北京协和医院李景南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癌变识别及筛查”。李景南教授指出,近些年青少年起病的IBD占有一定比例,且长程病例逐渐增加,他结合临床实际病例的诊治体会及国内外最新文献,介绍了有关UC癌变预防、内镜筛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争取改善疾病预后,为每一位患者选择和提供最优化方案。陆军总医院盛剑秋教授针对“IBD的内镜下治疗”做出概述,她结合实际临床病例,制定IBD的内镜下治疗策略,让内镜实现更多可能性,通过微创下治疗(球囊扩张术、狭窄切开术、支架置入术等),为患者减轻了痛苦,获得更大疾病收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宁教授分享的内容为“重视IBD的肠外表现”,他结合临床经典病例及诊治体会,给我们详细地总结了IBD的多种器官受累表现,尤其是眼睛、关节及皮肤等肠外表现,需要各科室临床医生共同决策及交流。同时,IBD的肠外表现是诊治过程的重点及难点,需要各位内科医生掌握并运用于临床工作。

  程艳丽与我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刘晶哲普外科副主任张子超分别就“超声内镜在IBD中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以及“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及临床最新进展,从不同角度向大家介绍炎症性肠病的各个领域中的诊治问题。

  我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顾雁则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内镜下表现进行了详细讲解,她凭借多年的内镜经验,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内镜鉴别要点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路。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秀清王亚丽对最新的CD及UC的诊治指南做了详细解读,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流程。病理科副主任医师李向利则针对IBD的病理诊断进行讲解,进一步解答了临床医师的疑惑。消化内科医师庞梦瑶则同大家分享了一例腹泻、结肠溃疡的病例,思路清晰,讲解透彻,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讨论。北京世纪坛医院刘红教授、航天中心医院朱元民教授、北京海淀医院郭银燕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蒋绚教授肯定了我院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治能力,对此病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下一步诊疗提出了宝贵意见。同时,我院病理科主任翁艳及药学部主任万里燕针对疑难病例的病理及药物指导提出意见,给临床诊治加以规范。

  论坛中,不仅我院消化内科普外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术热情,多个周边社区医师也积极参与。

  自2018年以来,我院IBD多学科协作论坛已成功连续举办5届,近百名专家热情参与,为临床医护人员带来了丰富的学术盛宴,这种MDT形式的学术讨论,不仅与现阶段的诊疗模式相匹配,也保证了高质量的诊治建议及计划,充分促进了各临床学科共同发展。

  消化专业同道通过交流与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对增进院间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程艳丽主任带领下的消化内科团队也将陆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扩大与各院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建设,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3070516250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