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车祸外伤,生死一线……77岁老人都经历了什么?

作者:曾荣娟 来源:综合ICU 发布时间:2023-06-1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一名77岁女性患者因车祸外伤被紧急送至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后转入综合ICU,主要诊断为多发伤,骨盆骨折、重度颅脑损伤、多部位骨折等。

  随后患者生命体征迅速恶化,口唇苍白、血压低至无法测出、血氧低、意识烦躁……副主任医师李莲花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分工合作有序实施抢救措施,护士紧急抽血查血气,血色素仅36G/L,考虑患者存在大量且进行性失血,目前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时会出现室颤、呼吸心跳骤停!在外周小静脉(外周小静脉不能满足抢救大量补液需求)输液的同时,李莲花紧急留置深静脉置管开通补液通道,主治医师王玫准备气管插管,住院医师曾荣娟预约紧急用血,与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及相关抢救签字,联系介入科、骨科、手术室会诊,创造手术机会;护士们则配合大夫连接呼吸机管路,配置各种抢救药品......

微信图片_20230619090418.jpg

  此时此刻所有人都紧绷着一条弦,因为大家都知道眼前患者的生命正在鬼门关徘徊!输血科快速配血型给予输血救治,先补充其正在失去的红细胞,以维持生命用氧的需求!然而,仅仅靠输液和输血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必须尽快找到出血点。但患者情况危重,手术台上的风险难以预测,再次抬运必将增加不稳定骨折和出血的风险,当真是进退两难!

  放射影像科介入专业组副主任医师刘东,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病情有了初步的判断,他一边安慰患者家属,一边详细与他们沟通治疗方案。骨科副主任医师罗睿做好各项准备,表示必要时联合上台手术。家属面临突如其来的打击,恳请大夫们尽全力救治!

  经过争分夺秒的初步抢救,在补液升压药维持下,患者血压逐渐稳定,输血后血色素逐渐提升,为介入手术创造了手术条件。患者随即被推入手术室,综合ICU的医护们则在病房里焦急等待患者顺利回来。刘东团队开始通过介入造影探查,患者骨盆损伤,双侧血管严重损伤和广泛出血,既要考虑有效止血,还要考虑患者远期预后,不能使血管全部闭塞,因此极大提高了手术难度。刘东团队在术中栓塞患者双侧髂内动脉,通过大量弹簧圈止血后,手术顺利结束。患者术后返回综合ICU,接受密切监测及支持治疗。术后第一天又进行输血,术后第二天进行骨盆外固定支架。经过间断补充血液制品,患者血色素逐渐稳定。因为患者各个系统都有损伤,血压不稳,予升压药物维持血压的稳定;患者急性肾损伤,联合肾内科行床边血滤肾脏替代治疗......

  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救治,总算渡过第一道生死线,接下来等待着大家的难题是如何救治患者的颅脑损伤?患者全身严重损伤,整体预后差,复查颅脑CT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稍增多,双侧硬膜下血肿,原发脑干损伤。综合CIU主任晁彦公组织了一次全院会诊,大家集思广益提出了专业建议,凭借对重症患者全身管理的优势,及先进的脑损伤管理监测仪器(床边脑电、脑氧、脑血流监测等)和颅脑损伤管理理念,针对大脑损伤制定出一系列治疗方案,对患者采取积极密切的评估和治疗,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在脑水肿高峰期后,逐步撤离加强脑保护的治疗措施,患者逐步恢复了自主呼吸,证明患者至少脑干功能基本恢复,这是巨大的进步!最终历经22天,患者的整体生命征较平稳,从气切戴呼吸机过渡到更换金属套管自主呼吸,全身感染的指标也逐渐好转。在综合ICU医护人员不懈的努力下,患者历经重重难关,终于脱离险境,转去康复医院接受进一步的康复唤醒治疗及锻炼,目前情况稳定。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ICU团队,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心肺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包括呼吸道管理,床边血液净化治疗,ECMO(体外人工膜肺)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且具有特色。主任晁彦公不断将先进的重症治疗理念融入临床工作,基于重症超声的可视化管理,先进的多模态信息监测等手段,贴合临床运用于临床,将患者的治愈率和良好结局作为首要任务,带领着团队勤耕不辍,精业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