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腹痛、便血……原来肠子也会缺血?

作者:张宏娜 来源:消化内科 发布时间:2023-04-1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近期,一位腹痛、便血的中年男性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接诊医师建议患者尽快进行肠镜检查。患者肠镜检查提示肠腔大量暗红色血液,升、横结肠肠腔水肿伴糜烂、出血。

  医生询问患者病史后考虑为缺血性结肠炎,予以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好转。

  什么是缺血性结肠炎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缺血性结肠炎是缺血性肠病的一种类型,属于少见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但近些年,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各项化验检查缺乏典型征象,常常被误诊,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提问 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因?

  体循环或肠系膜血管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均可导致结肠缺血。大部分病例发生于左半结肠,是因为左半结肠的血供区域对内脏缺血造成的缺血性损伤比较敏感。

微信图片_20230420090438.jpg

肠管因素

  肠腔压力增加(如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粪石等)可以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造成肠壁局限性缺血、坏死,以及一过性肠黏膜缺血性损害。

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严重感染、长期口服避孕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放、化疗等疾病等,血液呈高凝状态,是发生该病的高危因素。

血流量不足

  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心力衰竭等易引起心排血量减少,可诱发肠道缺血。

其他疾病

  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腹腔内炎症、血管炎、药物(可致便秘药物、免疫调节剂等)等也促使致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

  提问 有哪些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痛、便血及腹泻。腹痛多表现为左下腹或脐周的突发性、阵发性或持续性痉挛性疼痛,进食后疼痛加重,且症状与体征不相符。便血表现为鲜血便或粘液血便,一般不会导致低血容量性贫血或休克。引起便血的主要原因为肠黏膜因缺血、缺氧而导致肠壁充血水肿,进而坏死、黏膜剥脱、肠壁溃疡形成,血液倒流入肠管。腹泻多表现为粘液便或稀水样便,常发生在便血之前,其致病机理是由于结肠大量肠液的渗出、肠管蠕动过快加上肠壁黏膜坏死等因素所导致。

  提问 怎样诊断?

  1.腹部CT检查为可疑缺血性结肠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可评估病变范围,肠壁增厚、水肿提示该诊断。

  2.肠镜是缺血性结肠炎主要诊断方法。缺血性结肠炎可发生于结肠的任何部位,但结肠脾曲和乙状结肠最易受累,病变发生于左半结肠者比右半结肠多见,其次是横结肠,全结肠病变发生率最低。镜下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淤斑,严重者可出现肠坏死。

  提问 如何治疗?

  大部分患者可在控制原发病和去除危险因素基础上,采取常规支持治疗后便可完全恢复,禁食、静脉输液、稳定并优化心肺功能,避免使用血管加压药、停用任何其他可能的致病药物等,必要时胃肠减压(根据临床情况使用鼻胃管和/或肛门排气)。如果出现肠坏死、穿孔、大量出血或狭窄形成则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提问 预后怎么样?

  大多数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症状在2~3周内消退,结肠粘膜在2~3周内愈合。然而,坏疽性IC患者的死亡率为30%,泛发性结肠炎患者的死亡率将会提高。

  本文中的患者经过消化内科的对症治疗后腹痛缓解,复查肠镜较前明显好转。因此,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该病至关重要。建议存在腹痛、便血的患者们,尽快到正规医院尽早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