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第十二届急危重症论坛之无痛胃肠镜专场”

作者:任倩倩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1-07-0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6月25日,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办、消化内科协办的“第十二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论坛之无痛胃肠镜专场”成功举行。本论坛是我院重症抢救协作组组织的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MDT形式进行的第12次论坛。副院长兼麻醉科主任张东亚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医务处主任张文静、手术室护士长马晨芳、输血科副主任杨永涛麻醉科副主任李慧先以及麻醉科手术室和消化内科医护人员参加了论坛。

  我院重症抢救协作组是在张东亚的倡导组织下成立的,以麻醉科综合ICU为主体,包含急诊科普外科骨科妇科产科耳鼻喉科等多个手术科室,协作组创建的目的是为沟通协调急危重病人抢救、信息共享及学科间相互交流。协作组有微信工作群、核心管理团队和管理章程,并定期组织多科室的学术沙龙交流。主要以临床危重病例为基础,探讨危急重症诊疗经验,学习相关理论进展,加强医护人员对于危重患者的管理能力和多科室的协作能力。协作组成立5年来,共成功抢救危重病人40余人。定期组织召开学术论坛11次,每次均以危重病例为重点,设立讨论方向。本次论坛以消化内科急危重患者为讨论点出发,展开学习,获得参会者普遍好评。

  张东亚在致辞中指出,目前很多内科诊疗手段外科化,与麻醉科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从各自科室的学科特点出发,加强对话保持沟通才能保证临床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微信图片_20210705173639.jpg

  程艳丽也表示,自从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以来,与麻醉科合作顺利,科室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我院无痛内镜例数由10年前的年20余例,发展到2020年的7000余例,成为我院多科室合作共同发展的成功典范。

微信图片_20210705173641.jpg

  会议内容丰富多彩,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亚丽介绍了胃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围术期的管理(ESD),内容涉及ESD最新进展,手术及术后管理经验。随后,麻醉科主治医师贾广知讲解了无痛内镜的麻醉评估,介绍了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管理重点,气道管理问题,心肺功能的评估和其他合并症的评估。贾广知统计了2020年8月到2021年5月在麻醉评估门诊评估未通过的数据及原因分类。麻醉科副主任李慧先从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复苏三个方面入手,讲解了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围麻醉期管理。消化内科医师董佳璐讲解了消化内镜室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过的17个紧急情况制定的应急流程,为以后避免和处理类似情况提供了指导原则。

  随着舒适化医疗的发展,我院无痛胃肠镜检查开展10年来,从以常规胃肠镜为主、无痛胃肠镜为辅,逐渐发展到现在无痛胃肠镜检查占70%以上。最初的模式为:麻醉评估、麻醉监护、检查后恢复由一位麻醉医师来完成。经过逐步完善,现在流程规范为:检查前患者到麻醉评估门诊进行评估,检查过程中进行安全麻醉,检查后由麻醉护士在苏醒室监护,确保患者安全苏醒。检查前评估的形式从检查当日由主麻医师评估,到住院总医师会诊评估,再到成立麻醉评估门诊。麻醉评估门诊的设立为无痛检查节省了时间并且提高了临床安全性,为无痛医院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适应了麻醉学科发展的趋势。

  最后,张东亚在总结中指出,通过MDT形式的多科讨论,增进各科室之间了解、加强了理论学习、提高了危重症抢救水平,同时还锻炼了年轻医师,这也是我院持续举办危重症论坛的目的。会中大家积极主动,充分体现了广大医务人员“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精神和热情,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和全院的医疗水平大有裨益。

  会议全程,张文静认真倾听并记录。她表示,临床科室在工作中完善制度,认真执行,保证了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医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10705173643.jpg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危重症论坛已经申报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相信会将成为我院的学术精品和名片,吸引北京市各兄弟医院的广大同仁积极参会,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危急重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