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清华大学第五届儿科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5-12-1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15年12月12日,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清华大学第五届儿科论坛——新生儿窒息复苏后多器官损害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广州等地医院的儿科医师300多人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类延旭、副院长朱栓立出席了会议。
    会上,一些医院的专家针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专家呼吁,应将现有的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客观化,以利于更精准的救治患儿。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国家卫计委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核心专家虞人杰指出,目前国内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主要为Apgar评分,但该评分标准较为主观,如评判肌张力、皮肤颜色、哭声大小等,这导致诊断扩大化,部分患儿过度治疗,且Apgar评分并不能反映宫内缺氧的本质。
    因此,包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内的全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成员9所医院组成的“全国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开展了相关研究,经过3年的探索,提出了出生时查脐动脉血PH值结合Apgar评分的诊断标准,使新生儿窒息的诊断进一步客观化。这不仅有利于患儿的及时诊断和后期康复,且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均可开展。
    虞人杰说,研究发现,重度窒息新生儿如发生了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脐动脉血PH值小于7),其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要比未发生酸中毒的高近20%,因此,诊断中加入脐动脉血PH值的检测,有利于对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让患儿及时康复,降低了窒息治疗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他表示,今天是该诊断标准的结题会,后期将尽力推广这一标准至基层医院,为新生儿的健康作出贡献。
    此次会议讨论了新生儿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诊断标准。据了解,针对新生儿窒息后的多器官损害,国际中至今仍无一个统一的、客观的标准,这造成一些窒息后有多器官损害的新生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以致留下残疾甚至死亡。会议力争在今后制定一个客观、统一、易掌握的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全国推广。
    据了解,此次会议得到了北京电视台、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等媒体的支持。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承载了50余年辉煌历史,现拥有一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朝气蓬勃的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儿科在多个领域的诊治水平均在全国领先水平,在窒息复苏方面重视产儿合作,加强窒息复苏的培训,成为国家卫计委指定的北京市窒息复苏培训基地,目前作为课题领头人进行窒息复苏后多器官损害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了“危重孕产妇及高危围产儿救治网络”,医院儿科被确立为该网络内的“高危围产儿救治中心”,负责转运朝阳区所属的20余家医院的高危、重症新生儿,每年转运病人近千例,无1例途中死亡。(党政办:袁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