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副院长张东亚带队参加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4年清华系统病例讨论会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4-04-2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4月21日,由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办、清华大学麻醉学系联合承办的第三次继续教育活动顺利举行。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的麻醉专家和青年医师参会。会上围绕典型病例,针对急危重症患者麻醉中的快速诊断评估治疗、外科新术式的麻醉管理、危重症患者的术前评估及应急预案等问题进行讨论,吸引了众多麻醉同仁。

3.jpg

  我院副院长张东亚、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麻醉科主任张欢、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科主任范婷和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麻醉科主任杨彦伟共同主持会议。

  我院麻醉科主治医师任倩倩汇报了“一例急诊创伤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管理”。49岁男性患者因腹部伤失血性休克进入急诊科,初步处理和检查后快速进入手术绿色通道。送入手术室时患者已经昏迷,瞳孔散大到边,血压、血氧测不到,心率116次/分,立即启动科室和院级应急预案。对患者进行初步复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纠正内环境和电解质紊乱。循环好转后,输血科启动紧急预案保证患者输血,外科开始手术。开腹瞬间出血接近2000ml,探查后发现下腔静脉约4cm的贯通伤口,邀请心外科和血管外科急会诊,完成了下腔静脉人工血管吻合术。手术历时7小时10分钟,期间麻醉医师进行了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和正性肌力药的辅助维持循环,根据手术情况、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动态评估患者,随时调整抢救措施。针对失血性休克常见的“死亡三联症”: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进行对症治疗和预防,循环稳定后立即开始重要器官保护,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保护。患者术后转入综合ICU,第二天脱机拔管,几乎没有重要器官的损害,术中及早介入器官保护避免脑缺氧损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任倩倩还结合病例,讲解了《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第二版)》的相关内容。

4.jpg

任倩倩

  随后,现场麻醉同仁围绕这一病例展开热烈讨论,讨论嘉宾范婷主任和我院麻醉科副主任张艳丽指出,这是一例非常成功的失血性休克抢救,并对于术中血液回收、复苏液体选择以及止血药、抗凝药的使用做了进一步讨论。张欢主任在总结病例时指出,这例患者的成功抢救得益于清华一附院麻醉医师的快速识别诊断和对症处理,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死亡三联征”的处理,对重要脏器的保护,尤其突出了麻醉医师的关键角色,迅速地启动了科内和院内应急预案。张欢主任还建议,年轻麻醉医生在值班遇到急诊特殊病例时,要走出手术室到急诊科亲自查看患者情况,提前获得患者的一手资料,及早做出抢救预案。其次,所有的急诊外伤都要当做是复合伤来对待,在抢救中才不会处于被动。临床抢救的成功得益于平时临床演练和对既往病例经验教训的总结,在不断总结过程中,青年医师才能快速成长。

5.jpg

张艳丽

  接下来,垂杨柳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谢志高汇报了心内科开展的新技术TAVR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麻醉管理。61岁女性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入院,诊断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此类患者随时有猝死风险,麻醉风险极高,经过详细的术前检查,制定了精准的麻醉计划和并发症预案。患者术中突发室速,对症处理有惊无险,顺利完成手术,这也是该院第一例TAVR手术,充分展示了此类手术患者的麻醉特点。

  张东亚在总结时指出,病例讨论是临床“实战”的复盘,也是传授临床经验的主要途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训练临床思维的重要手段,一定要善于总结病例,学会提炼病例特点,同时再复习理论知识,这是年轻医生成长的重要一环。外科新技术的发展对麻醉医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新技术的特点,为手术安全保驾护航。当前,随着患者的特点呈现老龄化、危重化、低龄化、极低体重化等,对手术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对每一名麻醉医师都是重大的挑战。因此,希望大家加强学习和总结,提高专业水平,在历练中成长,为护佑百姓生命安全作出“麻醉人”的应有贡献。

6.jpg

张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