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清华一附院成立急危重症学组

来源:麻醉科/急诊科 发布时间:2024-04-03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为进一步强化临床学科建设,推动临床专科能力提升,2024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急危重症学组。学组成员包括综合ICUCCU、心脏重症与辅助循环科、麻醉科急诊科输血科从院前急救、术中麻醉安全、术后恢复和安全用血,全方位、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提升急危重症患者手术安全,促进诊疗创新和全面质量提升。急危重症学组成立后,各专业领域的医生将更加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定期举办学术交流、随时开展MDT工作,同时相互查房,从术前到术后打破学科壁垒、无缝衔接,发挥学组综合优势共同应对挑战,为手术科室开展急危重手术和临床创新保驾护航。

  3月29日,急危重症学组召开第一季度会议。副院长张东亚综合ICU主任晁彦公急诊科主任关键CCU负责人李馨、心脏重症与辅助循环科副主任徐忠华麻醉科副主任张艳丽输血科主任杨永涛、医务处副主任赵禾,三级评审办公室杨瑞华参会。

4.jpg

  张东亚指出,急危重症学组的成立旨在整合医院学科优势、综合学科力量,发挥平台作用,保障急危重患者安全、提升救治效率和全面改善患者预后。作为清华大学附属医院,急危重症平台还承担临床教学职责,要把急危重症学科的师资教学平台做大做强,培养更多高水平急危重症临床从业人员。此外,他强调急危重症学组综合能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与综合救治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衡量医院综合实力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也是医院等级评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张东亚希望,学组成立后积极发挥职能,通过举办急危重症论坛、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此外,还要对标国考和医院等级评审等具体要求,学组定期讨论分析各学科质控数据,提高质控管理,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学科专业影响力和管理能力。

  学组组长晁彦公认为,急危重症学组的成立对于医院的教学科研、“三甲”医院评审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组的成立和工作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升医院在危重患者救治方面的实力,为“三甲”评审提供有力的支撑。晁彦公还强调,大家要充分利用和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积极参与学组的各项活动,共同提高医疗质量和专业影响力,为保障患者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学组可以采取医护查房、各学组交叉查房、围术期危重患者病例讨论等,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急诊科主任关键麻醉科副主任张艳丽CCU负责人李馨输血科主任杨永涛和心脏重症与辅助循环科副主任徐忠华等均表示,清华一附院成立急危重症学组,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特别是在保障危重病患者生命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组的成立,不仅强化了医院在危急重症救治方面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学组成员来自不同科室,拥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家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使得医院在救治危重病患者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提供全面、精准的诊疗方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也降低了并发症和死亡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组的成立还促进了质控管理在全链条的落实。通过制定严格的质控标准和流程,确保了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最高的质量标准。这种全面的质控管理,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也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未来,随着学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清华一附院将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急危重症学组介绍

1 综合ICU

  我院重症医学科(综合ICU)是国内重症超声发展的领航单位之一。近年来推动重症超声、多模态监测的临床应用,形成了较为突出的行业学术影响。主办医促会重症分会全国年会——第三届华夏重症高峰论坛。发起建立了国内首个重症可视化高分辨率多模态监测临床应用研究项目,首批参与单位已超过24家医院。主导多中心研究2项。作为主要成员编写并发表多个专家共识。

5.jpg

2 CCU

  心脏病重症监护病房(CCU)主要收治急性冠脉综合症、各种原因所致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及复苏术后、大量心包积液、肺动脉栓塞,及合并有严重心脏疾患需要监护救治的心血管系统急危重症患者。CCU集中了一流的监护系统和抢救设备,其中包括床旁血滤机、呼吸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等。科平均每年抢救危重症患者约400例,抢救成功率高。

6.jpg

3 心脏重症及辅助循环科

  科室以心外ICU为基础,于2004年在国际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亲自指导下创立,为心脏外科术后各病种的患者恢复保驾护航,从新生儿到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医护人员对这些患者进行24小时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维持患者循环、呼吸和内环境等稳定,促进病人康复;预防、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对于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脏器支持,恢复脏器功能的独立单元。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2023年在院长张明奎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建心脏重症及辅助循环科,自此心外科ICU发展为专业ICU,形成了针对心脏重症患者的综合性治疗为特色,目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循环辅助技术已经被常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ECMO管理经验,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新生儿心脏病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龄患者、ECMO联合床旁血滤救治复杂心脏病术后、多台ECMO同时运转救治院内及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等。

7.jpg

4 麻醉科

  科室是以心血管手术麻醉、小儿麻醉、心脏病非心脏手术麻醉和危重症抢救管理为特色,业务全面的临床一级科室。在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高危妊娠产科手术的麻醉处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曾成功为超早产、极低体重新生儿实施先心病手术麻醉,创造多项国内外记录。

8.jpg

急诊科

  科室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急救医学体系,对救治急危重症患者为科室特色,全天候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急性中毒的危重症救治与护理6条绿色通道,承担了院前急救及突发灾难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和治愈率。科室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急救技术及服务理念,充分体现急诊医学的“急、快、畅、全、精”的医疗服务理念,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急诊。

9.jpg

6 输血科

  科室自2004年起参加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成绩均优秀。连续10年被评为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年度临床用血先进单位和临床用血先进科室。2012年3月成为第一批通过北京市卫生局输血科注册验收单位。目前科室主要工作包括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及检测,交叉配血试验,直接、间接Coomb’s试验,患者自体PRP采集与制备。

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