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11岁小姑娘心脏起搏器囊袋竟然发生严重感染!谁敢接手治疗?

作者:李璟昊 来源:心脏中心一病房 发布时间:2021-12-1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11岁的晨晨(化名)是一名5年级的小学生,她热爱学习,长相甜美,在外人看来是一名健康、开朗的小姑娘。可她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疾病折磨和痛苦。

  原来,晨晨出生后就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父母四处筹钱,1岁时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外科矫治手术。但是,手术导致不可逆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不得不在术后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内再次进入手术室,接受了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所幸,手术很顺利,晨晨的先心病得到治愈,并慢慢长大。

  因为起搏器电池耗竭,2021年8月,晨晨于当地医院接受了起搏器更换手术。然而,晨晨的起搏器囊袋出现了严重感染,并且长时间不能愈合,伤口逐渐破溃,起搏电极裸露于皮肤外表面,周围出现了脓性渗出。起搏器囊袋感染是疑难杂症,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当地医生经过三个月的各种处理,囊袋感染却愈发严重,近乎绝望的家长经多方打听,最终慕名找到了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儿科李小梅教授,李教授是国内儿童心律失常的顶尖专家,经验丰富。

  李小梅教授组织心脏中心儿科团队展开讨论,患儿既往因先心病外科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接受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当地医院由原来的心外膜起搏更换为心内膜起搏。术后出现严重的起搏器囊袋感染,根据既往治疗经验,需立即为患儿拔除已经感染的起搏器及起搏电极。但此患儿因心律调节完全依赖起搏器,需同时植入新起搏器。已经发生严重感染的囊袋以及左侧静脉入路不能继续使用,患儿心脏超声显示,左室收缩功能(LVEF)为 45%(正常值>50%),考虑外院心内膜电极植入位于右室非生理性起搏部位。因此经综合讨论后决定,为患儿植入心外膜左房+左室电极,绕开感染部位,同时改善心脏同步性逆转心功能。

  如何才能拔出已经发生感染的心内膜电极,是术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成人患者拔出电极尚具一定风险,血管撕裂、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均可危及患者生命。对于儿童来说,拔出心内膜起搏电极更加惊险,国内外儿童类似病例非常罕见。虽无以往经验可循,但为了患儿的生命,也要拼尽全力保证手术成功!李小梅教授与心脏中心外科医生经过反复讨论,手术定在我院心脏杂交手术室进行。首先植入心外膜电极,随后在心脏中心外科医师的保驾护航下,取出心内膜电极,若术中出现并发症可第一时间积极处理。

  按照既定手术方案,在患儿住院的第4天,手术如期进行。由李小梅教授,副主任医师江河以及主治医师靳永强组成内外科联合手术团队,强强联合、完美配合、无缝衔接,成功并安全地拔出了感染的原心内膜电极,并重新植入心外膜起搏电极。术后患儿伤口很快愈合,既往感染的左前胸部起搏器囊袋处的皮肤也愈合良好。复查心脏超声显示,左心收缩功能恢(LVEF)恢复至 61%。

微信图片_20211213091414.jpg

  左图为入院时破溃的起搏器囊袋局部皮肤伤口;右图为积极处理后伤口图片,局部伤口愈合良好

微信图片_20211213091416.jpg

  左图显示其心房及心室心内膜电极固定部位;右图为拔出心室电极过程

微信图片_20211213091421.jpg

  左图为拔出心房电极过程;右图为植入的心外膜心房及心室电极部位

微信图片_20211213091423.jpg

  术后取出的原心内膜电极及起搏器

  患儿一波三折的治疗,终于在我院心脏中心划上完美句号。患儿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此时的晨晨也恢复了往日活泼,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相信不久之后,晨晨就可以背起书包重返校园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和玩耍了。

  我院心脏中心小儿内科、外科无缝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打破学科壁垒,改变传统“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

微信图片_2021121309142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