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让宝宝狂跳的小心脏平静下来 ——心脏中心小儿科博士生的临床亲历

作者:周挥茗 来源:心脏中心一病房 发布时间:2021-03-1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周挥茗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儿科李小梅教授的2020级临床医学博士新生,在临床学习阶段亲历了一次救治心动过速患儿的过程,体会到“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真正含义,令他刻骨铭心。因此,周挥茗特意记录并与大家分享,希望医者都能拥有精益求精、仁心仁术的职业追求,成为被患者充分信任的医者,双方互信互爱,共筑和谐医患关系。

  小天是个31周就降临人间的早产儿,生后出现持续心动过速,心率达240次/分。心率过快持续时间长就会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心源性休克的表现,病情危急且复杂,曾辗转国内多个大医院,仍得不到有效控制。2020年11月上旬,小天父母在当地医生推荐下,带着病重的小天火速赶到我院寻求李小梅教授的帮助。

  住院期间,李小梅教授指导团队多次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在征得家属同意下尝试最新治疗方案。通过积极治疗及细致护理,小天的室上速有所好转,但依然不能完全控制。漫长的住院期,不仅仅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对陪护家属来说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心脏中心儿科医生护士耐心引导、鼓励患儿家属,细致教导患儿母亲育儿方法;李小梅教授每次查房时都关心鼓励患儿母亲,为她打气;春节值班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过节,让漫长陪床的患儿母亲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儿家属克服了消极情绪,更加积极、有信心地面对困境。

  与病魔作斗争,注定是个漫长而困难的战斗。虽然小天仍持续心动过速,但心室率从220~240次/分逐渐降到160~180次/分;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频次、时长逐渐缩短;不同形态的预激波也逐渐变成单一的形态;甚至从开始住院一天抢救9次,到近2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无需抢救……这些都提示孩子病情在逐渐好转。我们期待孩子能在药物的治疗下,多余旁路逐渐退化,体重增加到能够接受手术的安全范围。这样,我们就有条件为孩子采取更多、更好的治疗办法。

  然而,无论多么专业的医疗和细致护理,持续的心动过速都会逐渐损害小天的心脏收缩功能,家属们商量后表示希望尽快手术治疗。在同家属详细沟通并取得同意、理解的前提下,李小梅教授挑战患儿体重小、异常旁路靠近希氏束的风险,和团队做好充分预案,于3月2日,为患儿小心翼翼地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李小梅教授凭借高超技艺,团队完美配合,艰难的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经过持续1周的细致观察,患儿均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恢复正常。小天终于健康出院,这场艰难的“战役”就此画上圆满句号。

  这是李小梅教授团队的工作常态:经常面对外地辗转求医无果,慕名而来的疑难杂症病患群体。为了保护这群病情危重的患儿,李小梅教授倾心关注他们每个细微的病情变化,常常在深夜里指导值班医护抢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于第二天清早赶到病房询问患儿夜间病情变化情况。常常有家属怀着感动的心情问我们:“李教授不需要睡觉吗?”作为陪伴在李小梅老师身边的团队成员,我们深深知道,她哪里是不需要睡觉,而是太牵挂患儿的病情了!为了让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李小梅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参考学习国际、国内最新文献,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和讨论。一次又一次成功创造医疗奇迹的背后,是李小梅教授及团队对“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信仰的坚持,以及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此外,为提高国内小儿心律失常整体诊疗能力,李小梅教授亲自或指导团队成员总结、发表学术文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推广治疗经验,不遗余力。

  小天妈妈带小天出院前曾对我们说:“在华信的时光,是我生小天后最安心的日子,因为我知道,李小梅教授及其团队竭尽所能为孩子医治,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微信图片_20210317091006.jpg

小天、小天母亲与李小梅教授团队的合影

微信图片_20210317091010.jpg

小天、小天母亲与李小梅教授合影

  小天平安回家了,心脏中心儿科的医护人员内心十分不舍,我们替患儿及父母感到开心!未来,我们依然在这里迎接新的挑战,依然在这里竭尽全力帮助更多的折翼天使重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