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 正文

参考值查询

检验报告解读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本节内容,建议对照检验单阅读。

  本实验室的正式检验报告单为浅黄底色A5尺寸,顶端有预先印制的报告标题,下方为必要说明和科室联系电话。报告内容通过激光打印机黑色墨粉套印。

  1. 报告内容

  1.1 检验时间和内容:主要是为了方便病历中报告单的粘贴,门诊报告无此行。位于最顶端,左侧为标本采集日期和时间,右侧为本报告单的内容(项目或项目组合)。当同一报告单上申请项目较多时,仅显示位于较前列的项目,其它项目将无法显示。

  1.2 标本编号:位于右上方的条形码是该报告对应标本的唯一性标识码,永不重复。该号码为一组14位的数字编号,前8位为标本采集日期,后6位为条码生成日期(2位)和顺序号(4位)。

  1.3 病人信息:左侧上方,包括病人唯一性标识码(病历号、医保号、医联码等)、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申请医生、送检科室、临床诊断等。所有这些信息全部由HIS系统提供,实验室不进行修改。

  1.4 标本处理信息:位于报告左侧中间和下方。中间是标本的类型及对标本的必要说明,下方为该标本的采集时间(仅住院病人)、接收时间,最下方是报告时间(最后的审核完成时间)、标本接收人和报告审核人。

  1.5 标本说明:一般是标本的非正常记录和提示,包括特殊的标本类型、处理过程中发现的标本异常、标本的变动等。本实验室对溶血、黄疸和脂血对部分定量项目的影响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提示可能的影响。

  1.6 结果栏:是报告的核心内容,占据报告单的主要部分,其中字体加粗的行是超参考范围的项目。

  1.6.1 序号:项目顺序号,仅代表当前报告单中项目的自然顺序,并非某一项目的固定编号。

  1.6.2 检验项目:项目的中文全称,括号中为英文缩写。如果中文名称过长,最后几个字符有可能被系统自动截去。

  1.6.3 结果:检测或计算结果,通常为单次测量的数据。

  1.6.4 单位:结果的单位,一般为国际单位,少数为传统单位。

  1.6.5 参考区间:健康人该项目结果的统计学范围,部分项目是诊治规范或控制指南等推荐的限值。

  1.6.6 提示:依据参考区间,系统自动对结果高、低或异常的判定,与粗体字行一致。

  1.6.7 检验方法:即该项目的实验检测方法。

  1.6.8 结果注释:特殊的检测项目或结果,还在报告下方加了文字说明,如血涂片或尿沉渣的显微镜复检结果、较为少见的病原标志物结果或模式、必要的结果说明等,这些文字是完整报告的一部分。

  1.7 报告页数:报告单采用统一的规格,对于项目较多的报告会产生分页,报告的页数标在报告单封底栏线下的左侧。

  2. 检测方法性能

  对血液等人体标本中的物质进行检测,通常仅是用指定检测系统的单次测量,检测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的绝对准确是不可能的。实验室应选择性能可以满足临床需要的方法对标本进行分析,临床医生将实验结果用于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观察时,也应正确认识方法性能的真实含义,以使结果得到恰当合理的应用。

  2.1 参考区间:是一定样本量表观健康人含量的统计学范围,如果结果为正态分布,则取95%置信区间;如果结果为偏态分布,则多使用95%百分位。由于性别、年龄、生理周期等差异,同一个项目会使用不同的参考区间。评价检测结果时,最为可靠的参考实际上是自身对照,而不是用人群的参考区间,有时,两次检测会跨两个不同的参考区间,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部分项目在特定条件下不能以参考区间为评价参考标准。如葡萄糖在用于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观察时,应该使用WHO等组织推荐的诊断或治疗控制标准。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等用于心脑血管病预防和控制时,应使用相关的控制标准,并且会因控制目标的不同而改变。

  2.2精密度:多次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以变异系数表示。由于检测成本和效率的原因,每个标本通常仅检测一次,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检测的精密度取决于所使用检测方法、仪器状态、标本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绝对可重复的结果是不存在的,都会有一定的变异存在。实验室会通过定期检测质控物的措施来监测实验的精密度,使结果的变异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3 正确度: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以偏倚表示。实验室通过使用具有溯源性的标准品对检测方法进行标定,并定期通过与公认方法比对或参加室间质评的措施来保证测量的相对正确。

  2.4 准确度:实际单次测定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以误差表示,与检测的精密度和正确度密切相关。与宏观可见物质的测量不同,对人体标本中微观物质的一次测量不可能得到非常准确的结果,而只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尽量地准确。

  2.5 检测限值

  2.5.1检测下限:也称检测限或分析灵敏度,即可检测到被检物质的最低浓度值,在这一浓度下的低浓度水平可与空白的测量值相区分。随着技术的进步,新检测方法的检测下限不断降低,使许多原来不能测量的微量物质能够检测出来。另外一些方法检测下限的降低,可扩展某些实验指标的应用范围,如CRP用于感染检测时,3mg/L的检测下限就足够了,但后来发现其可用于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其下限则必需低于0.3mg/L或更低才行。

  2.5.2 定量限:也称功能灵敏度,能有可靠检测结果的最低值,一般是变异系数低于20%的浓度值。在此限值浓度以上,测量结果才有较高的可靠性。

  2.5.3 检测上限:检测结果具有比例关系的最高值,在这一限值之上,大部分方法仍可测得更高的数值,但没有比例关系,准确性不可靠,为了避免误导临床,实验室一般不再报告。

  2.5.4检测范围:能正确检测并得到结果的范围,即检测下限和检测上限之间的结果范围。特殊情况下,在实验方法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实验室也会在检测范围的基础上,通过稀释等技术措施适当扩展这一范围(称为可报告范围),以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超过可报告范围的结果会报告为“X.X”。

  2.6 方法特异性:采自人体的标本都不是纯一的物质,而是一个混合物,而测量都是基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后的信号测量,反应和测量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类似物质之间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虽然某些反应本身理论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反应过程并不容易控制,特异性仍然是相对的。

  2.7 临床特异性和敏感度:实验指标在用于指定疾病诊断时,有病的人中结果的阳性率称为敏感度,无病的人中结果的阴性率称为特异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为100%的实验指标是不存在的,高敏感度时假阳性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而高特异性时,假阴性也会增加。所以,诊断项目往往会有一个适当的诊断界限值(Cutoff),在特异性和敏感度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3.其它相关概念

  3.1 医学决定水平:对诊断或治疗起决定作用的浓度水平,是通过临床实践得到的循证医学指标,不是具体的数值,而是一个或多个含量水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刚刚超过参考区间的结果往往需要进一步观察,不会轻易做出结论,而只有超过医学决定水平,才具有诊断价值或应该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如血小板的参考区间一般为100~350Gpt/L,低于50Gpt/L这一水平时,出血倾向会明显增多,需引起高度重视,低于10Gpt/L水平时,才需要给以输注血小板或止血药物治疗。

  3.2 危急值:超过某一限值的结果如不及时加以处理,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一含量值即为该项目的危急值。危急项目和危急值的设置一般是由实验室参考文献报告、统计分析本实验室已有检测结果、考虑本院临床实际情况后提出,并在征求临床医生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使这一警告信息,既能使真正危急重病人得到及时诊治,又不致于降低实验室和临床的工作效率。

  3.3 结果类型:实验检测结果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或半定量的。定量结果除了超过可报告范围的结果会加大于或小于号,其它都是连续的数字形式,结果的高低显而易见。

  3.3.1 定性结果:报告阴性或阳性,“可疑”、“弱阳性”等对临床诊断毫无意义,这就必须通过一个界限值(Cutoff)来强制判定。对于一些病原学指标来说,阳性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病原菌,而阴性则可能排除病原菌的感染,Cutoff的制定需依据对实际临床标本的检测来验证。尽管如此,界限值附近的结果,仍然有可能出现“误报”。本实验室在部分定性报告中附加报告了检测数值,这仅是一个含量水平的表示,并不代表真实的含量。

  3.3.2 半定量结果:以含量级别表示,如“-”、“1+”、“2+”、等,既使象尿液化学定性结果中表示为数字形式,也仅是一个级别,并非连续的数字,虽然较大的数值代表的含量比较小的高,但不呈比例关系。

  3.3.3 药敏结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是通过测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药物浓度,再通过与经循证医学方法制定的界限值比较,得到敏感、中介、耐药的报告结果。本质上是一种半定量的报告方式。

  3.4 肿瘤标志物的正确应用:肿瘤标志物的参考区间上限是在适宜的特异性和敏感度下的限值,使用此值用于人群结果评价时,不可避免地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目前常规应用的肿瘤标志物中,除了PSA具有较好的组织特异性外,其它标志物均可存在于不同组织。肿瘤标志物主要用途是对有症状病人的筛选、筛选监测标志物和预后检测,用于健康人群的筛选时应慎重。联合多个标志物可提高筛查的敏感度,但特异性可能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