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博采众长 规范培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感

作者:郭孟孟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20年10月,对我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在这个丰收的季节,完成了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我终于回到了自己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标性学习

  遥想三年前,副院长兼麻醉科主任张东亚临行前对我的嘱咐:送你们出去规培就是想给你们提供一个更高、更好的平台去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从个人角度来说希望你们利用好这个机会,夯实自己的基础,扎实自己的临床技能,争取通过三年的培训成长为一个合格独立的一线住院医;从科室发展的角度来说,希望你们多了解一些其他医院的发展状况,以及正在开展的特色业务,把他们的特色业务、优势学科都学回来,填补我们存在的短板和空白,为科室以后的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锻炼专业技能

  带着这样的任务,我去到了中日友好医院参加住院医师培训。在这三年间,我先后参与了不同类型手术麻醉的轮转学习,除了在本院比较常见的妇产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胸科、骨科耳鼻喉科的麻醉外,还学习到之前不曾接触过的一些疾病的麻醉,比如肥胖患者(即胃减容手术)麻醉、整形外科手术麻醉、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手术麻醉、肾移植手术麻醉、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麻醉等。通过对这些病种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围术期麻醉需要注意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麻醉涉猎范畴。

微信图片_20210118160453.jpg

微信图片_20210118160455.jpg

夯实理论基础

  当然,除了临床技能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培训基地的理论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学习平台。几乎每天早上都有晨课,除了二线老师的专题讲座外,更有锻炼我们这些一线小白的住院医师讲课、文献阅读和病例讨论。通过这些课时活动的学习实践,不仅强化了我的理论知识,更锻炼了我的讲课能力。除此之外,教学组每年会定期举行气道培训班、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培训班等,通过“理论+现场模拟”的形式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气道管理和神经阻滞的相关技能。通过在这些培训班的学习,结业时我已经熟练掌握视可尼喉镜的应用、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等技术。相信这些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帮助我更好地服务患者,保障临床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微信图片_20210118160457.jpg

博采众家之长

  今年除了我的结业归来,科室还吸收了两位在北京天坛医院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他们通过讲课和学习汇报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天坛医院麻醉工作常规和特色麻醉技术,很好地补充了我科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领域的短板,为我院广泛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年来,已有10多位住院医师从协和、北医、首医系统完成规培,通过吸取他院所长,很好地充实和完善了我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各兄弟科室开展各类手术保驾护航。

梯度人才培养

  我院麻醉科人员培养一直按照初、中、高级三个梯度渐进式进行。第一梯度的住院医师培养一直秉承“3+2+1”的模式,即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2年小儿心脏专科麻醉,加1年住院总医师。经过这3个阶段的培训,每位住院医师便会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临床工作的主治医师。之后进入第二梯度主治医师培养,在这一阶段会根据科室发展需求和个人特长为其选定一个学科内亚专业。每位主治医师在各自的亚专业内继续深入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开展新技术、申请基金等,完成本阶段的培养后即进入第三梯度高级职称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这种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未雨绸缪地培养各个业务领域的接班人,做好人才储备,避免人才断层,为科室的学科建设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业务范围

  在回归本院的三个月间,我深刻体会到我院麻醉学科建设这三年间取得的成绩。首先,完善的人员梯度培养模式已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在拓展麻醉业务方面更是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如在手术室内优化手术相关临床麻醉工作,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加强术后监护(PACU)、术后镇痛与术后访视,使临床麻醉不仅仅局限在手术室内,而是贯穿患者住院期间的各个阶段。加强手术室外无痛业务的开展,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拔牙、无痛分娩、无痛气管镜等,开展例数之多远远超过一些三甲医院。此外,麻醉门诊的成绩亦不能小觑,通过开展对部分住院手术、日间手术、门诊患者麻醉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指导等业务,使麻醉医师更主动地参与到患者整个围术期评估及治疗全过程中。

  相信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下,我院麻醉科的人才储备会越来越雄厚,将来的科室业务范围会越来越广泛,必定会为医院未来发展贡献更多的麻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