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Health scienc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知识

结肠息肉,我该拿你怎么办?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很多人谈“癌”色变,其实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患者的后知后觉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很多疾病在早期就要引起注意和警惕。消化内科每年都会有患者切除结肠息肉,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为什么发现息肉后会切除?原因在于有些肠道息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结肠癌。所以预防结肠癌,我们除了要注意饮食之外,还要警惕息肉这个潜在的“帮凶”。那么肠道息肉到底是什么呢?

  肠道息肉就是我们肠道粘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多余的肉疙瘩,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息肉大小不一,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等。

微信图片_20200707161437.jpg

  结肠息肉是怎么产生的呢?

  目前认为原因多种多样,如:肠道的机械损伤和大便刺激,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而低纤维饮食可能也与息肉有关,吸烟、饮酒也是原因之一。当然,当肠粘膜表现为长期慢性炎症时,也可以引起息肉的发生。基因突变和遗传的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比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有明显的家族史。此外研究也表明,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哪类人群更容易被结肠息肉“盯上”呢?

  • 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

  • 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 年龄大于50岁(也有建议从40岁/45岁开始肠镜检查);

  此外,久坐、缺少锻炼和肥胖的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较高,建议这几类人每年做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隐血等检查,及时发现是否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在结直肠癌高发的欧美国家,从50岁开始,就推荐所有人每年对自然排出的粪便做隐血检查,每5到10年做一次完整的结肠镜检查,及早发现。

  结肠息肉会不会癌变?需要多久?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生癌变,一般来说肿瘤性息肉才有恶变可能,但这个过程也比较漫长,需要5~10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会有恶变倾向。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所以,临床上一旦发现,一般都会建议患者切除。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而家族性结肠息肉特别危险,癌变率接近100%。

  从一枚息肉发展为癌症,需要很长时间,有资料显示一般大于5~10年,但也有发展较快的,这与发现息肉的性质、大小、数目及全身状况等相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息肉切除后,也需要定期复查。

微信图片_20200707161505.jpg

  切了息肉以后怎么做?如何预防?

  俗话说得好:管住嘴迈开腿,早做筛查,定期肠镜,就能有效预防。在萌芽阶段,就及时制止,做到“快、狠、准”。

微信图片_20200707161513.jpg

  最后总结:发现息肉不要慌,早做切除早安康;注意饮食多运动,牢记定期查肠镜。癌症虽然凶险,只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就能为战胜病魔争取多一分胜算。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是国家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消化道早癌研究协作单位。近三十年来,消化科历经几位主任和全科同事们的共同努力,科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技术力量日益雄厚,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疾病的诊治中心。现任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教授目前担任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与早癌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科专…

+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