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Health science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知识

【科普常识】口味异常辨治

作者:伍利芬 来源:中医科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通,下输腑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

  “口者,脾之窍也,能知五谷之味。又诸经皆会于ロ,病则口中之味随各经而异。”又因口内津液,通于五脏,故脏气偏胜,便有不同味觉反应于口,口中味觉异常,常常是辨证的依据和参考。口内症状,一般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

  在临床中常有患者以口味异常来就诊,笔者参考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一书对口证的叙述学习归纳如下:

  1. 口苦:胆热、心热、肝热证常见口苦。《内经》称为“胆瘅”。如说:“此人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为之苦。”又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宜龙胆泻肝汤,方书日:“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总之,口苦内热多见,偏于肝胆二经。一般不作为主证治疗,热泻则口苦自除。现今临床胆汁反流相关性疾病中多伴见口苦一症。

  2. 口甘:口内常觉味甜,饮白开水也甜,系脾经湿热,《内经)称之为“脾瘅”,并谓“治之以兰”。兰草即佩兰,取其芳香清化。前人认为:“盖瘅者,热也,宜泻黄散、三黄汤”治之。故经常口甘味甜,以清热化湿为主,从脾论治。

  3. 口酸:口中常有酸味,并非泛酸口苦所致。方书云:“肝热则口酸,肝乘脾亦口酸,宜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青皮,甚者当归龙荟丸。”

  4. 口咸:口中有咸味。秦伯未曰:“肾热则口咸,宜滋肾丸”。现多选用六味地黄丸,或加知母、黄柏、肉桂等品。

  5. 口辣: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上有麻辣感,皆属于肺热。古人云:“肺热则口辛,宜甘桔汤、泻白散。甚而喉腥者,宜加减泻白散。"故以桑白皮、桔梗、地骨皮、黄芩、麦冬、五味子、知母、甘草等清泄肺热。

  6. 口淡: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外感引起的,以祛邪为主;内伤多有脾胃虚弱或病后运化不健的,以调运中焦、健脾和胃为治。一般不作为主症,若胃虚夹有湿浊,恶心泛泛,可于主方中加入芳香和中之品。

  7. 口粘腻:口中粘腻,舌苔厚腻。主要因湿重于热,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临床中常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

  8. 口臭:口中常觉臭味。常由邪结肠胃、胃火、肝火、脾虚、阴虚火旺所致。临床中常调理肝脾,降火清肠,去除口臭。《医经读》中记载,人参、茯苓、鸡内金可调理脾胃,再加菊花等清肝火,可去除口臭。

  以上仅供参考,临床中还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等辩证论治,随证加减。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