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党史小课堂(46)】滴!一起打卡学党史!

来源:党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4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学党史、悟思想

办实事、开新局

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鼓舞斗志、明确方向

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

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开设党史学习小课堂栏目,带领大家追寻红色记忆,赓续革命精神,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的奋进力量!

1、“三步走””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1987年10月,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其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对这一战略不断发展完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党逐步认识到在我国各方面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按照阶段性目标,分步骤朝着现代化国家的长远目标前进。改革开放之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就已经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从1966年到1980年用15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还谈到,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要用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尽管这一设想在实现步骤上脱离了中国当时的实际,但表达了中国人民决心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和雄心壮志,为党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照。

  改革开放后的几年发展使邓小平认识到,要让现代化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实际,就必须解决过去“太急”的问题。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搞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战略步骤上要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科技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任务,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论断。1978年,面对我国发展形势,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988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对科技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这一句话提出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在这一论断影响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此,我国科技事业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二大后,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随之提上日程。1985年3月2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邓小平出席了闭幕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会后,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改变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等状况;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能力;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流动的局面等。《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3、“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发表多次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首先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现。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1981年9月3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新华社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谈话特别指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叶剑英提出的九条方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构想。

  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