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

院庆60周年专题

【庆祝建院60周年】一路好风景——血管科

来源:血管科 发布时间:2019-10-2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2019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建院60周年,医院在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获得了良好声誉和广大患者的充分信赖,值此之际,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部分临床科室的靓丽风采......

  2019年,是医院建院60周年,也是血管科建科10周年。从起步到发展,再到现在的创新,血管科的发展历程可谓一路好风景。

微信图片_20191029164149.jpg

从无到有,奏响优美乐章

  血管外科于2009年正式成立,但是他们早在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展工作。对于创业初期,科室主任李雷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真的很艰苦。没有病床,就到处借,东拼西凑。直到2009年新楼建成,血管外科成立了,才初具规模。但是人员相对较少,只有3名医生,我们就按照‘哆来咪’值班……”于是伴着优美的音乐,血管外科不断发展,目前血管外科有7名医生,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护士也增加到了11人,病床20张。

  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除颅内外搭桥手术外,能做几乎全身所有血管、所有种类的开放和腔内手术的血管团队之一,同时还具备血管功能和影像诊断能力,以及完整的血管内科管理能力,故科室的名字也从血管外科变成了现在的血管科。而创业的艰辛,个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现在,血管科的工作获得了业内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在弓上血管疾病、儿童血管疾病等方面的诊治都做出了一定成绩。而李雷主任已身兼多个职位,包括国际腔内血管专家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微循环学会、海医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医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常委或委员,还获得了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称号及“2018北京优秀医师奖”称号。

用事实说话

  有一句广告语说的非常好:“不看广告,看疗效。”其实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广告应该是一个个治愈成功的病例了。

  几年前,一位60岁的洛阳退休教师老高,因突发左腿间歇性跛行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是左腘动脉血栓性闭塞。当时行切开取栓术,但左腿症状不但没见好转,反而比原来更加重了。一个月后当地医院认为左下肢自体的动脉已经无法打通,只好给他施行了左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手术,将血液经人工血管引至左腿远端,而将自体的下肢动脉废弃了。两次手术下来,左腿间歇性跛行的症状稍有好转,但也只能走五百米左右就得歇一下。2016年,老高的左腿疼痛和发凉症状再次加重,出现了静息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人工血管桥闭塞了,当时行导管溶栓术,却未成功。当老高慕名来到我院血管科就诊的时候,病情已经愈发严重。李雷主任仔细研究了他的下肢动脉CTA后,认为人工血管桥已经没有开通的机会了,原来闭塞的自体动脉尽管有40多厘米,但还有机会通过介入成形和支架植入的办法打通,恢复左下肢的血供。经过周密准备,李雷主任带领血管科的几位大夫给他行介入重建手术。经过5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老高闭塞4年的左下肢自体动脉开通了。左脚恢复了温度,足背动脉也能摸到了,静息痛的症状彻底消失,术后刚恢复就绕着医院转了好几个小时。给血管科全体医护人员送上锦旗的时候,老高无比感动的说:“非常感谢你们啊!早知道技术进步到了能介入开通我左腿闭塞4年的动脉,我就不会白白遭受那么多的痛苦了!”

  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名突发腹痛的患者来我院急诊就诊,在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检查后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但凡有学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疾病的诊断意味着患者已经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血管科团队接诊后立即安排手术。就在手术刚开始,患者即突发心脏骤停,经过不懈的心肺复苏及耗时8小时惊心动魄的手术和48小时的重症监护,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病情非常凶险,常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手术死亡率也高达50%。幸而血管团队及时的判断和全力的抢救,才能从死神手中抢回患者的生命,这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他们一直与各种病魔斗智斗勇。

  一位来自兰州的8岁女孩,父母带着她求医从南到北,只因她双肾动脉闭塞,左肾已经丧失功能。眼看右肾功能即将丧失,他们多方打听,找到李雷主任。李雷主任二话没说就安排了住院,并通过介入方法成功开通了闭塞的右肾动脉,保住了她仅有的右肾。

  在弓上动脉疾病方面,血管科是国内少数掌握全疾病谱的诊疗中心,诊治经验同时覆盖入颅及颅内动脉的缺血性及出血性疾病。使用先进的“有保护”的介入技术、在强大的血流动力学监控技术和经验基础上实施支架 “全优化”策略、深入探索椎动脉开口病生理并改进相关技术以及创新研发器材……这些工作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改进。

创新,用己之长

  血管科团队还开展了多项创新性手术,研发了多个创新性器材。从“人工血痂”促进血管性难愈性溃疡的愈合,到大动脉炎的综合处理及介入治疗;从主动脉覆膜支架覆膜新材料的研发,到开口部位血管支架的探索。一直以来,他们都希望能把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临床当中去。

  目前,李雷主任不但自己作为发明人,拥有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还鼓励全科人员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获得了多项成果。在创新的道路上,他们契合了清华大学“啃硬骨头”的精神,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追求的目标应该更高。

  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个不得不提。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的一段生理性弯曲,弓上发出了三个重要的分支,这三个分支可以为头部和上肢供血。作为人体司令部提供补给的重要管路,这一部位一旦发生病变,就极为凶险。而李雷主任带领下的血管科团队,最重要技术优势之一,就是在这之中险中取胜。有着全国顶尖的心脏外科的支持,他们不仅能开胸完成用人工血管替代病变的主动脉弓的置换手术,也可以用全介入的方式在血管腔内完成置换。对于特别复杂的多支病变,还可以采用杂交手术(开放式手术与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科合作,逐步解决所有问题。而他们研发的“血管腔内主动脉弓多分支覆膜支架”也已经完成了初步研制,正准备进入动物试验,力争尽早造福患者。

  2014年12月,清华大学“动脉重建研讨会”召开,标志着血管团队与国内其他血管专业人员的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来自全国各地血管医学领域的同仁齐聚一堂,在动脉重建新技巧、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李雷主任作为共同大会主席,在他的倡导下,已成功召开了五届,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国内参与的团队越来越壮大,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人才培养,李雷主任也有自己的见解。曾是清华大学医学中心教学办公室主任和科教处主任的他,希望在清华培养出“土生土长”的医学人才,能融会“清华精神”。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更要有坚实正确的人文精神。

  “不做最大的,做贡献最大的”,是李雷主任一直坚持的信条。治愈多少病人确实是贡献,但占据这样平台的人,应该有更高的觉悟,并不是个人手术技术高超,发几篇文章,获得几项专利,得几个奖就达到目的了。要务实,要成果能惠及患者,要切切实实为病人谋福利。李雷所说的贡献,并不是只在口头上或纸面上而已。所以,他经常对他的学生和科里的年轻医师说,“你们研究出来的成果,5-10年内是否能应用到临床中去?”

  在这个世界上,有创造者、有探险者,有跋涉者、有勇敢者。而在每一个医者身上,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这样的身影,李雷主任和他带领的血管科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