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重症抢救协作组举办第四次学术沙龙

作者:杨永涛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抢救协作组成立一年有余,在重症抢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功抢救重症患者近十名。为不断提高重症抢救水平,抢救组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以真实病例为出发点,各个专业积极讨论,相互沟通学习,为组内成员提供跨专业学科学习的机会,也为抢救重症患者提供多科协作的理论平台。近日,重症抢救协作组的第四次学术沙龙在我院如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基于胸腹闭合伤休克心跳骤停一例,盆、脊柱多发骨折并失血性休克一例展开学习讨论。两例患者均为危重患者,在抢救两位患者中,普外科麻醉科骨科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通力合作,大家均做出了积极努力。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848.jpg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856.jpg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859.jpg

  第一例为建筑工地墙倒压伤患者,患者腹腔严重出血,膈肌破裂,膈疝,腹腔出血达到了6000ml,在病房及前往手术室路上均出现了呼吸心跳骤停,经过积极复苏后行剖腹探查,脾切除、横膈修补术后返回ICU,经多器官支持治疗,出现苏醒迹象基本脱离了生命危险,后因经济原因患者家属选择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普外科张子超麻醉科苍惠岩、ICU刘轶君等主治医师汇报了病例及本科处理措施并展开讨论。在张东亚副院长的巧妙引导下,与会各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普外科杨国山主任总结到:此人病情及其危重,在各科努力下,使他有机会做了手术返回ICU。如果病人术前没有发生心跳骤停更利于患者的转归。病人术前在急诊超声并未显示腹腔出血,后期病情发生了进展,腹腔出血6000ml。杨主任提出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是非常必要的。完善院内绿色通道机制、建议相关辅助检查科室及时主动汇报危机情况、落实急诊危重病人交接机制,争分夺秒,更有利于患者的抢救。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906.jpg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909.jpg

  第二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同样在建筑工地中被重物砸伤,出现全身多处骨折,严重的骨盆骨折及骶骨骨折,造成患者盆腔失血休克,经急诊固定处理后,转入ICU,后经抢救无效死亡。骨科杜传超医师介绍了患者情况,为参会者普及了骨盆骨折的分型及处理原则。ICU李黎明主治医师介绍了患者抢救情况及失血性休克的处理。张东亚副院长组织大家讨论,骨科梁杰副主任医师及ICU晁彦公主任均发表了看法,讨论在面对如此危重患者情况下,如何处理能够延续患者生命。最后骨科Daniel Porter教授总结到,此病人病情危重,在全球任何一个医疗中心均很难救治,我院抢救此患者措施积极,并未存在任何处置不当的情况。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915.jpg

微信图片_20171120174918.jpg

  现场讨论热烈,原本定于16点结束的会议,延迟了1.5小时。讨论中各科室相关负责医师还原了病人真实情况及处理措施,介绍了本专业的相关指南及处理原则。大家畅所欲言,提出疑问,再自我认识,以寻找更加完善的改进方法。通过相互学习,增强了各科协作处理病人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每位医师的大局观,促进了相互理解和沟通,为提高医院整体抢救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会后,张东亚副院长总结到,举办重症协作组沙龙活动意义重大。临床方面,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临床处理能力,锻炼年轻队伍。教学方面,与会各科医师而言,虽然在自身领域已经是比较熟悉,但跨专业后,仍然理解浅显,沙龙就是一个难得跨专业学习的机会。对讲者而言,学术沙龙锻炼讲者总结病例分析病例的能力,使讲者在病例中贯穿自己对病例的理解和分析,无论对错,接受在座专家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对与会的青年医师来说,各专业讨论激烈,理论掌握的如何、现实病例中又是如何处理、有何结果,是一次难得理论结合实践的好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此种方式的讨论,在锻炼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训练上意义重大。张东亚希望大家秉承传统,畅所欲言,不是问责,而是学习,不是处罚,而是进步。继续把学术沙龙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抢救患者发挥积极作用。

麻醉科 杨永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