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报道 >>医路春光 >> 正文

医路春光

医路春光丨李雷: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作者:托亚 来源:党政办宣传组 发布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在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他们是一群追光者——疫情当前,勇敢逆行;无影灯下,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春风化雨,匠心传承……医者,就如立春后的暖阳,有了他们,一切就有了生的希望。他们永远自带光芒,闪耀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展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专家们的风采,我院全媒体平台特开设【医路春光】栏目,谱写医师故事,分享动人点滴,展现最真挚的医者情怀,呈现别样的医者风采,敬请期待!

  见到李雷主任的时候,他刚刚成功做完四台介入手术,手术服还未来得及脱,一手各拿着一瓶饮料,急匆匆地走了进来,略显疲惫的脸上带着些兴奋。待他坐下来,一边把手里两瓶不同的饮料混合在一起,一边说:“这样喝,水份、能量、电解质、必要维生素都齐全,关键是手术日吃午饭会困,影响继续手术,喝这个解饿又可以提神,一举多得,而且味道好极了......”

从无到有,奏响优美乐章

  李雷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工作,2004年加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从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研修回国后专注于血管疾病的诊疗,于2009年创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4.jpg

  谈到血管外科,大家也许并不是特别熟悉。时至今日,血管外科仍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人体除了毛发、指甲、角膜之外,血管遍布全身。而血管外科的诊疗范围,主要是针对除脑血管、心脏血管以外的外周血管疾病。然而,李雷领导的血管科不但对常规外周血管疾病有丰富分经验,而且对儿童血管病、炎性血管病、颅内外神经血管和大血管疾病诊疗等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对于创业初期,李雷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真的很艰苦。没有病床,就到处借,东拼西凑。直到2009年新楼建成,血管外科成立了,才初具规模。虽然人员相对较少,只有3名医生,但我们却乐在其中,按照‘哆来咪’值班......”

  于是在优美音乐的唱响下,血管外科不断发展着,人员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壮大。目前血管外科有6名医生,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护士也增加到了11人,病床20张。

5.jpg

  从最初的一片空白,到现在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除颅内外搭桥手术外,能做几乎全身所有血管、所有种类的开放和腔内手术的血管团队之一,同时还具备血管功能和影像诊断能力,以及完整的血管内科管理能力,故科室的名字也从血管外科变成了现在的血管科。而李雷创业的艰辛,个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现在,血管科团队的工作逐渐获得了业内的关注和认可,在弓上血管疾病、小儿血管疾病等方面的诊治和血管医学转化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单位......李雷本人也荣获获第六届“北京优秀医师奖”,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用事实说话

  有一句广告语说的非常好:“不看广告,看疗效。”其实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广告应该是一个个治愈成功的病例了。

  四年前,一位60岁的洛阳退休教师老高,因突发左腿间歇性跛行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是左腘动脉血栓性闭塞。当时行切开取栓术,但左腿症状不但没见好转,反而比原来更加重了。一个月后当地医院认为左下肢自体的动脉已经无法打通,只好给他施行了左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手术,将血液经人工血管引至左腿远端,而将自体的下肢动脉废弃了。两次手术下来,左腿间歇性跛行的症状稍有好转,但也只能走五百米左右就得歇一下。术后刚1年,老高的左腿疼痛和发凉症状就再次加重,出现了静息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人工血管桥闭塞了,当时行导管溶栓术,却未成功。

  当老高慕名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科就诊的时候,病情已经愈发严重了,疼得夜不成寐。李雷仔细研究了他的下肢动脉CTA后,认为人工血管桥已经没有开通的机会了,原来闭塞的自体动脉尽管有40多厘米,但还有机会通过介入成形和支架植入的办法打通,恢复左下肢的血供。经过周密准备,李雷带领血管科的几位大夫开始给他行复合重建手术。经过5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老高闭塞4年的左下肢自体动脉开通了。左脚恢复了温度,足背动脉也能摸到了,静息痛的症状彻底消失了,当晚就睡了一个安稳觉,醒来后老高抵不住内心的喜悦,术后刚恢复就绕着医院转了好几个小时。

  给血管科全体医护人员送上锦旗的时候,老高无比感动的说:“非常感谢你们啊!早知道技术进步到了能介入开通我左腿闭塞4年的动脉,我就不会白白遭受那么多的痛苦了!”

  除了下肢动脉长段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李雷在下肢静脉闭塞及扩张性疾病的处理、覆膜支架处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弓上血管病变的治疗、小儿先天血管病、炎性血管病及危重血管疾病管理等方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改进。值得一提的是,他带领血管科全体医护,对一名腹主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行紧急抢救,经过3小时的手术治疗和48小时的监护,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病情非常凶险,常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手术死亡率高达50%左右,临床医生常会误诊为肾结石、肠梗阻或胆囊炎。幸而血管科团队及时地判断和全力的抢救,才能从死神手中抢回患者的生命,这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他们一直在这样和各种病魔斗智斗勇。

6.jpg

  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同行赞誉,血管科的成绩,与他们踏实肯干、执着向上的精神分不开。

创新,用己之长

  血管科团队还开展了多项创新性手术,研发了多个创新性器材。从“双效抗粘连和抗感染可吸收膜”应对感染性血管病疾病这老大难问题,到炎性血管病的综合处理及复合治疗;从主动脉覆膜支架覆膜新材料的研发,到开口部位血管支架的探索。一直以来,他们都希望能把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临床当中去。

  目前,李雷不但自己作为权利人,拥有多项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还鼓励全科人员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创新的道路上,他们契合了清华大学的精神:“啃硬骨头”,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医院,追求的目标应该更高。

  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个不得不提。主动脉弓是升主动脉由左心室发出的一段生理性弯曲,弓上发出了三个重要的分支,这三个分支可以为头部和上肢供血。作为人体司令部提供补给的重要管路,这一部位一旦发生病变,就极为凶险。而李雷带领的血管科团队,最重要技术优势之一,就是在这之中险中取胜。有着全国顶尖的心脏外科的支持,他们不仅能开胸完成用人工血管替代病变的主动脉弓的置换手术,也可以用全介入的方式在血管腔内完成置换。对于特别复杂的多支病变,还可以采用杂交手术(开放式手术与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科合作,逐步解决所有问题。而他们研发的“血管腔内主动脉弓多分支覆膜支架”也已经完成了初步研制,正准备进入动物试验,力争尽早造福患者。

  从2014年12月开始,清华大学“动脉重建研讨会(ARTs)”召开,标志着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团队与国内其他血管专业人员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秉承“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宗旨,来自全国各地血管医学领域的同仁齐聚一堂,在动脉重建新技巧、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李雷作为共同大会主席,在他的倡导下,论坛采取了多种创新形式,力争构建医-医、医-研和医-管、研-产之间的交流合作渠道。他深信在清华大学“厚德载物”包容精神的引领下,保持开放心态,才能将“血管医学”真正地做好。目前,ARTs已成功进化成STAR(血管医学年度盘典),参与的队伍越来越丰满,会议影响力越来越广泛,正不断为血管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人才培养,李雷主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知识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更多地只是起到手段作用而已。他曾参与建立了复合清华特色的“土生土长”医学研究生培育体系,融会清华精神,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更要有坚实正确的人文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清华烙印的医学生力军。

  “不一定做最大的,但要努力做贡献最大的”,是李雷一直坚持的信条。治愈多少病人确实是贡献,但占据这样平台的人,应该有更高的觉悟,并不是个人手术技术高超,发几篇文章,获得几项专利,得几个奖就达到目的了。要务实,要成果能惠及患者,要切切实实为病人谋福利。李雷所说的贡献,并不是只在口头上或纸面上而已。所以,他经常对他的学生和科里的年轻医师说,“你们研究出来的成果,是否五到十年内能应用到临床中去?”

7.jpg

  在这个世界上,有创造者,有探险者,有坚守者,有担当者,老一辈的执着追求,在新一代医者身上不断传承着,李雷就是其中之一。身着白衣,心怀热忱,在生命这场长途旅行中,守护所有人的安全与健康,李雷和他带领的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科,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