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红旗渠精神 激励我前行

作者:文镇宋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16-09-13 浏览次数:
字号:
+-14

  9月11~12日,在院工会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另外5位新入职的同事参加了清华大学校工会组织的青年教职工赴河南林州,参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图片15.jpg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对红旗渠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小时候的记忆:烟。从某种程度上讲,能以红旗渠命名的烟,足以体现其重要性。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县,地处河南、河北和山西三省的交界处。自有记载以来,林州市十年九旱,导致颗粒无收,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00年间,发生百余次自然灾害,并且发生人相食5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年中政府组织了许多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问题,但是在1959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所有引流全部干旱,这是红旗渠工程的导火线,继而在县委书记杨贵同志的带领下展开了为期十年引漳入林的浩大工程。红旗渠总长1500公里,有“人工天河”的美誉。

图片16.jpg

  我们此行着重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在一篇章中令我印象深刻并且震撼的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旱魃为虐,如惔如焚”。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存的权利和尊严。其中讲到一位可怜的裹脚新媳妇,由于打翻了公公耗时一天打回来的一担水,居然在团圆之夜前夕惭愧上吊。或许这是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举动,但这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或者仅仅是一个缩影。第二部分:红旗引领,创造奇迹。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在1960年2月,胸怀梦想的林州市人民来开了宏伟巨作的序幕。在资源最匮乏的那个年代,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开始了为期十年与大自然的抗战。在党的号召下,林州市人民众志成城,五分钟短片的回顾带领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呐喊声,仿佛闻到了他们混有乡土气息味道的汗水味,仿佛看到他们的自信洋溢在嘴角,虽然很苦。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第三部分: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在当时那个年代,每人每天只有六两口粮,他们的力量从哪儿而来?他们的精神劲儿从哪儿而来?对,是有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给予他们力量,支撑着他们单薄的肉体,让他们练就了一身“飞檐走壁”的本领。他们那种泣鬼神的精神深深入髓,让我们又一次意识到所有的苦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恒心、能坚持,定会创造奇迹,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用血泪、生命、智慧谱写的篇章暗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意志。第四部分: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秉着奋斗永不止步,梦想从未停歇的精神,红旗渠充分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内涵。第五部分:继往开来,精神永恒。历史不仅承载着过去,更饱含着启示未来的智慧。岁月可以流逝,大地可以荒老,红旗渠精神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却永远值得珍惜和传承。短暂的参观,那种无畏艰难的精神,那种撼动天地的壮举,深深地刻入骨髓,随着血液在沸腾,每个细胞都蠢蠢欲动,是一种感动和永存。

图片17.jpg

  走出纪念馆,我们绕着太行山半山腰的渠道蜿蜒而行,重温了渠道的建筑之路,“遇沟架桥,逢山凿洞”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着渠道中的引水,我的眼角泛起了泪水,张开双臂拥抱此时的气息,似乎在唤醒已经沉睡的意识。太行山之水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民的智慧,充分刻写了林县人民“艰苦卓越,自力更生”的品质,正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校风“行胜于言”所讲,传承的是一种精神,奉行的是一种信念,成就的是一番伟业。

  此次红旗渠之行,灵魂深处彻底被震撼,我们需要坚守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我们需要不断地前行,我们需要有勇挑重担、敢负责任的勇气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校工会和医院工会给我们重温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