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医术人生

来源:儿科 发布时间:2016-07-08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图片1.jpg

  他是和我院共同成长起来的主任医师,他是多家儿科核心杂志的编委,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全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他是同行眼中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是年轻医师心中的偶像,他还是孩子们眼中“不打针的老爷爷”。

  他就是我院儿科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虞人杰教授,一位风度翩翩、斯文儒雅的老者,一位年逾古稀仍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术高超却平易近人的好医生。

  虞人杰教授于196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62年底来到我院,来院当天儿科正好缺大夫,领导安排他去儿科,他没有丝毫的犹豫,毅然投身到儿科事业当中来。当时他就要求自己要有志向,定下目标:一心为患儿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做个又红又专的好医生。

  做个好医生首先要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虞人杰以院为家,虚心向老师们学习,他的老师有医生有护士,有院内其他科大夫,也有外院专家。只要是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经验,他都积极去学,干劲十足。他说从老一辈专家的教诲中得出一个启示:只有积极向上,虚心学习,密切观察病情,善于总结,才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虞人杰凭借他扎实的医学基础,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工作。他始终把诊治患儿工作放在第一位,他认为只要是工作需要,只要是患者需要,就可以不计时间,不讲报酬,一心一意热情为患儿服务,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诊治。

  1978年,虞人杰当上儿科负责人,又有了新的目标:要将我院儿科医疗质量赶上市级附属医院儿科水平,在优势项目上要向国内水平靠拢,尤其是要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同时要求自己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的好医生。

  他带领全科开始更艰苦的创业旅程。他怀着对事业和社会的责任心要改善本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及伤残障,抓住60、70年代酒仙桥地区围产新生儿死亡率(25%~28%)、新生儿病死率(20%~25%)、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颅内出血(IVH)病死率高这一弱点,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作为儿科第一个目标。

  1.他与产科合作,让儿科医生在产床前等待分娩,直接参加窒息复苏;培训后在70年代就使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助产士均掌握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这在北京市是第一家)、正压通气、胸外按压三大技术;提出不管有无窒息,新生儿出生后胎粪污染或Ⅲ度污染者均需常规气管内吸胎粪;为避免气管插管引发气胸等并发症,他还与放射科协作进行临床气管插管气管导管深度的研究,在国内推广气管插管时胸骨上切迹摸管法,对国外提出的按体重插管深度进行了补充。使正确的气管导管在气管内的深度得到保证。

  经努力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自1985年的2.25%降至1989年的1.35%,死亡率也从0.28~0.36%降至0.11%。虞人杰主任的这些科研论文在全国新生儿学术大会宣读和发表也引起国内同行业专家的重视,在1983年成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全国新生儿窒息复苏常规》 (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1983年)的执笔者之一,对儿科是极大的鼓励。

  2.虞主任又与病理科合作,亲自尸检,发现早产儿死亡原因,与产科协作提出产前给予激素预防,促肺成熟。1982年9月~1983年2月,由于产前未予地塞米松促肺成熟,87例早产儿中发生新生儿RDS 5例,占6%,1983年3月~8月,47例产妇使用3天地塞米松,早产儿无一例发生RDS,取得明显的效果。

  3. 80年代在北京市内首批开展鼻塞持续正压给氧(CPAP)及国产人工呼吸机治疗工作。为了让更多医院的儿科大夫学会使用这项技术,虞人杰利用休息时间背着自制的简易设备,到处宣讲推广。1985年在全国儿科学术会上介绍并宣读该方法应用及工作原理,《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刊出了研究报告,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开展者、推广者。在抢救RDS时利用国产人工呼吸器,采用文丘利喷头使早产儿能吸入安全剂量40%以下的氧浓度,1984年~1986年22例足月儿肺炎呼吸衰竭,用93%-98%吸入氧浓度进行鼻塞CPAP,存活率达到81.8%。1986~1991年,30例早产儿RDS采用英国Vicker呼吸器(吸入40%氧浓度)存活率80%。由于建立了土洋结合的新生儿急救单位,培养了一支急救队伍,为新生儿NICU建立了基础。1985年我院儿科被市卫生局确定为北京市六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单位之一。1990年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全国新生儿学术会上我院作为较基层医院的代表,成为《全国新生儿人工呼吸器使用常规》的执笔者之一(1991年发表在《中国新生儿科杂志》)。我院儿科也是在北京市第一家对早产儿RDS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单位。

  4.1987年后,虞人杰又抓住我院在北京市较早引进CT机的有利资源,与CT室协作,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诊断,多次发表相关论文,为国内新生儿同道结合临床使用CT对HIE诊断起到了指导作用。因此,虞人杰也成为1989年全国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常规的第二执笔者。

  5. 1989年协和医院鲍秀兰教授与虞人杰合作,成立了全国新生儿神经行为监测协作组,对新生儿重度窒息、HIE、IVH等神经系统疾病进行了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的研究,通过艰苦努力获得了199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我院儿科也成为NBNA的培训基地,接受国内同行多次参观学习,为NBNA在全国推广起很大作用。

  6. 当时因本院科研基础较差,要提高科内科研水平必须进行横向联系。虞教授开展了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所协作观察胸腺肽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复感患儿的临床研究,与北二医微生物教研组协作研究支原体肺炎特异性抗体测定及与检验科协作动态观察微量CRP对败血症诊断的价值。负责课题:新生儿窒息缺氧及呼吸衰竭的心钠素水平的动态研究,并邀请协和医院、北医三院等参加,大大提高了儿科科研水平,全部在核心杂志发表,后两项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并获得到北京医学会优秀论文奖。

  1993年我院儿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接受北京市三级医院评审团检查,市卫生局的评审团专家对儿科的病房管理、病历书写、结合科研自己建立小实验室等各方面的工作予以肯定和赞扬。儿科在申报本科的重点先进技术水平项目时,均达到北京市水平,评审团检查结果为:(1)新生儿重症监护;(2)人工辅助通气呼吸管理;(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和随访三项为国内先进水平。(1)重症窒息复苏及并发症处理;(2)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防治;(3)新生儿肺炎的防治三项为北京市先进水平,为我院赢得荣誉。我院儿科得到附近二、三级医院的信任,先后有10所医院为儿科病房转运新生患儿。

  虞主任深知科室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队伍,抓基础、搞科研,开展新技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要求科里的医生每年开发一个新课题、着手做一个课题、总结一个课题,每个主治医生都要有前瞻性临床研究。从最初自己建立小实验室,到荣获两项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从手把手指导年轻大夫到培养了一支新生儿急救技术队伍;从酒仙桥医院的儿科医生到协助北医妇儿医院新生儿病房两年查房;1990年受邀聘为北医大妇儿医院新生儿病房的客座主任医师,经过严格评审1993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北京市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为儿科教授。1997年挂靠北医一院为本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虞人杰主任就这样一路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走过来,使我院儿科新生儿专业在北京市位于先进水平。儿科今天的辉煌饱含着虞主任几十年辛勤的耕耘。

  由于虞人杰比较出色的工作及所作出的贡献,使他得到不少荣誉称号及学术方面兼职。1987年评为卫生部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1991年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专家;1995年电子工业部全国先进工作者;曾担任北京医学会儿科学会秘书、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围产医学学会副主任委员、新生儿科杂志副总编、总编。中华儿科杂志编委,现还任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专家顾问、全国围产新生儿医学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长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国新生儿科杂志编委、中华儿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及临床儿科杂志顾问等职。

  虞主任一直保持着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当科主任期间以此为标准,要求每一位年轻医生,特别是对新调入科室或新毕业的医生,更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诲人不倦。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经常亲自修改病历,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他亲自检查年轻医生的查体是否认真、正确,随时给予批评和指正,如新生儿行为测定,他对科里每个医生进行考核,纠正不足,直到达标。新生儿窒息复苏是NICU医生必需掌握的技能,每年科室定期培训,虞主任经常对年轻医生手把手的指导和讲解。虞主任长期坚持每周一次的科室疑难病例查房,及时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医疗动态。他认真分析病历,查阅大量的医学文献,解决临床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年轻医师受益匪浅,推动了科室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科每年成功抢救多例危重患儿,虞主任不顾年高,一直坚持在患儿的床前,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每当病房收治重症患儿时,虞主任不仅每个患儿都亲临指导诊疗方案,即使不在病房他也会打电话了解患儿病情进展,无论黑夜白昼、无论是否节假日,他就是儿科坚实的后盾。

  虞人杰主任2000年退休后,并没有安逸的享受生活,反而比以前更忙碌。除了坚持每周出一到两次门诊,周四疑难病例查房外,还经常外出会诊,为其他医院解决疑难问题,协助垂杨柳医院、361医院等周边医院建立了新生儿病房。并于2003年受邀聘请为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专家委员会核心组专家,2004年主要执笔《全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1995年)并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及《中华儿科杂志》上写述评。2005年在《中国新生儿科杂志》上组织窒息复苏论坛;2000年又参加“95”攻关课题,HIE治疗协作组,是课题带头人之一,参与制订了HIE治疗方案,此课题获得辽宁省课题一等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著的主编之一;2004年,HIE诊断标准的修订中我院被列为八个医科大学之一;2004年又成为十位专家之一;参加新生儿ROP防治指南的制定……。2004年至今,积极地为卫生部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工作,为提高窒息复苏新技术(1)三次主要制定和修订国内复苏指南;(2)组织全国师资培训;(3)各省市督导、评审、考核等均得到高度赞扬,卫生部称赞对复苏项目做出了突出贡献!

  窒息复苏后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一直是虞主任的一个心愿。2012年,清华大学给予课题科研基金,虞主任作为带头人组织了全国多家医院,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新生儿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多中心研究。2012年10月,我院举办第一届清华大学儿科论坛,专门研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临床诊断,并制订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案。本课题起点较高,具有三个特点(1)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9个成员均为卫生部新生儿复苏项目全国专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2)补充了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增加了生后脐动脉血pH的研究探索;(3)探索窒息诊断管理的双规制,建议二级以上有条件的医院,在原诊断基础上增加检测的新指标,进一步达到诊断的准确性。至2015年底结题经过分析、讨论取得成效及一些循证医学的证据,总结并发表了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诊断标准解读。此课题的研究起到了如下作用:(1)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的预后直接影响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此课题的多中心研究很为重要和及时;(2) 填补国内无多中心研究制定诊断标准的空白,早期诊断和干预,减少死亡,并避免诊断扩大化及过度治疗。

  虞主任是儿科的老主任,在全国新生儿界享有盛誉,他为儿科培养了多名临床骨干力量,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仍然在为培养新人而付出心血。虞人杰教授已经在儿科的岗位上奋斗了50多个年头,值此虞主任80岁生日之际,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全体医护欢聚在一起,为虞人杰教授共同庆祝了80寿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类延旭代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领导为虞教授送上生日礼物,一幅字上写“博学笃行、誉满杏林”;清华美院教授也为虞教授铸造了一尊铜牛,喻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儿科王俊怡主任为虞教授献花并送上了科室全体医护的一片心意——一本虞教授在科室工作、生活的画册。儿科的每位医生护士都向虞教授敬酒并祝福,让我们共祝虞教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退休后获奖情况:

  *2004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贡献奖

  *2005年,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信终身成就奖

  *2006年,中华医学会首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优秀专家

  *2007年,中华儿科杂志,单篇论文高被引奖第一名

  *2007年,中华儿科杂志,高被引作者奖第二名

  *2007年,70岁时,北京大学北医大妇儿医院,新生儿病房赠送“师恩难忘”的照片组合镜框

  *2008年,北京优生优育个人先进

  *2010年,接受了卫生部妇幼保健司感谢状:“虞人杰教授衷心感谢您,对我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2004——2010年)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新生儿科医师特别奖

  *2004年、2007年、2011年三次第一执笔者新生儿复苏指南

  参加编写的著作19部(包括主编主译各一部,副主编三部)、发表论文近

  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