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报道 >>医路春光 >> 正文

医路春光

医路春光丨刘芳:倾情精益,以情聚合力

作者:王小磊 来源:党政办公室宣传组 发布时间:2022-05-2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在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他们是一群追光者——疫情当前,勇敢逆行;无影灯下,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春风化雨,匠心传承……医者,就如立春后的暖阳,有了他们,一切就有了生的希望。他们永远自带光芒,闪耀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展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专家们的风采,我院全媒体平台特开设【医路春光】栏目,谱写医师故事,分享动人点滴,展现最真挚的医者情怀,呈现别样的医者风采,敬请期待!

  当你看到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走起路来口袋里有“叮叮当当”的金属撞击音,露出奇奇怪怪的小锤子,还有又大又不方便的像圆规一样的东西……不用怀疑,这十有八九就是“神经系统工程师”——神经内科医生了!他们的“哆啦A梦口袋”里,装的是叩诊锤、音叉、瞳孔笔、钝头回形针等用于神经系统查体的“十八般武器”。

  神经系统是分布于人体内集意识、控制和信息整合为一体的复杂网络系统,它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行,控制着从头到脚,以及身体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当它发生严重故障,人体就会“死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刘芳专注于病因复杂多变的神经内科领域三十余年,对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痴呆)、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神经重症、失语症、眩晕症、癫痫、肌肉病、周围神经病等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神经内科急重症患者较多,除了常规查房外,只要不是特别忙碌,刘芳有空就会去病房看看,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活动状态,俯下身子柔声与他们聊一聊,她坚信翔实的查体对于明确诊断特别有帮助。当然,她经常用这些奇妙的小工具敲一敲,照一照,结合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小助手”碰撞出“叮叮当当”的音符,是她心中很美妙动听的乐曲。

微信图片_20220530081235.jpg

01差点儿做了心脏内科医生

  1989年,刘芳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最初,她很心仪心脏内科,但看到医院门口挂着神经内科重点学科的牌子时,刘芳又跃跃欲试,“当时很想挑战一下”,于是她满怀期待地踏进了神经内科的大门。

  然而开始工作后,从医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让刘芳难以适应,每天又要面对病症不一的患者,她毫无头绪,一系列专业术语更是云山雾罩。虽然每天都在努力,但好像迷失了方向,于是刘芳打起了“退堂鼓”,想转到心内科。她的老主任猜到了刘芳的心思,与她谈心,推荐了三本专业书籍,告诉她“书是最好的老师”,想把这个认真刻苦的姑娘留下来。刘芳的内心深处也并不想服输,于是她潜下心来仔细研读,书籍中的神经系统查体、症候学表现、定位诊断等,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就像寻宝一样,她发掘得越多,越感到神经病学知识的奇妙所在。用理论指导实践,她豁然开朗。慢慢地,临床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后来,也是靠着肯钻研的韧劲儿以及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刘芳考取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又一路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神经病学博士,继续寻找属于她的更广阔的舞台。2006年,刘芳博士毕业后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此就扎下了根。

  天道酬勤,刘芳回忆这段经历时坦言,做医生没有捷径,唯有勤苦。没有开始的苦,就不会有后来的甜。要多学习,更要多历练,所有愉快和痛苦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这都会成为日后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

02科主任是科室的一面旗帜

  刘芳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时,早已褪去了青涩与稚嫩,很快成为科室的主力军。那时,神经内科的规模还比较小,工作环境、条件都很艰苦,在疑难病例和危重症抢救的磨练中,她不断汲取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求索思考。2013年,刘芳成为神经内科主任,她说,自己没有私心,就想着要把神经内科做大、做强,不辜负时任院长吴清玉教授的信任。

  刘芳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以制度管人。她以表率的作用带领整个团队,注重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同时潜心培养年轻医生。在科室建章立制,推行了一系列有益于科室发展的改革措施,她抓管理、抓专业,抓人才队伍建设,晚上有时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心里想的全是科室的事情,她暗下决心:“要竭尽心力,做出个样子!”刘芳说,她就有这股劲头,因为在她看来,一个科主任不仅是一个科室管理者、一个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全科室医生的榜样,更是科室文化的塑造者,一定要不遗余力做好。

微信图片_20220530081237.jpg

  在她的带领下,神经内科迅速成为一支管理严格而又团结、和谐、追求卓越的团队。刘芳非常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本着高要求、高标准、高素质的原则,强化高年资医生和护士对年轻医护人员、实习生、轮转医生的传、帮、带。此外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技术培训、外出进修,以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室的项目不断增加(肌电图、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建立了神经心理室、眼震电图室、脑脊液细胞学等辅助检查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在原神经康复室的基础上,拓展并细化了神经康复范围,开展了认知、语言、吞咽功能康复,并在2019年凭借神经康复的基础及设施,成功申请康复医学科执业资质。自2020年起,刘芳组建神经介入治疗团队,技术力量正在逐渐壮大。科室根据现有人才建立不同亚专业组,包括脑血管病与神经介入组、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组、颅内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组、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组、癫痫病组、认知障碍病组、神经康复组、眩晕病治疗组等。

  科里的年轻医生经常与刘芳探讨病房收治的疑难病例,“听听刘芳院长对患者的治疗建议,有她答疑解惑,我们心里踏实很多!”

微信图片_20220530081239.jpg

  伴随着科室和团队的不断成长,这一路走来,刘芳心里感慨万千。她说,尽管工作角色在转变,但她对专业的专注永不会改变。对于科室的今后发展,她也有着清晰的规划:在专病领域,期望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促进亚专业发展,将其进行更精细的分类,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03把病看透,留住患者的“心”

  刘芳来到清华一附神经内科工作后发现,酒仙桥地区的帕金森患者有很多。“开始,患者对我们有所顾虑,想得只是就近问问,治疗还要去更大的三甲医院”。这不禁让刘芳思考,医院周边老旧小区多,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看病需求大,但留住他们的前提是高超的医疗技术和便捷、暖心的服务。

  恰好那时,北京医院陈海波教授开始牵头定期举办“帕金森病学术沙龙”,刘芳和科室医生积极参与,与经验丰富的专家交流讨论,学习到很多。后来, 2011年刘芳开设了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并逐步建立起专业的帕金森病诊治团队,能够对患者进行中脑黑质、豆状核等超声检查、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测查、肌电图震颤分析以及肛门括约肌电图检查、直立倾斜试验等,为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慢慢的,一些患者由最初的不信任,到去了别家医院看病,最后又回来告诉刘芳“大医院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你们一样,我就在这儿治疗吧,家离得近!”“就这样,我们终于留住了一批‘粉丝’!另外,我们医院药房的抗帕金森药物非常齐全,很方便患者取药,更是一大优势!”刘芳笑着说。

  随着科室患者的增多,神经内科建立了帕金森病友库(目前已达200多人),病友、医患之间随时交流,反馈情况。除了药物治疗外,神经内科注重康复治疗,应用相关仪器设备,如经颅磁刺激、运动作业疗法等,为“帕友”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处方,收到良好效果。在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医师们积极探索改善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认知障碍、焦虑抑郁、睡眠、吞咽障碍、疼痛、骨关节畸形等。

微信图片_20220530081241.jpg

  “医生有温度,医学才足够温暖。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去帮助患者,通过努力,将患者的症状改善一些,他们就会觉得变化很大,特别开心,生活得更加有质量,这是让我们最欣慰的!”刘芳说道。

04卒中绿色通道,解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在中国,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每5位病逝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卒中。每每谈起这些惊人的数据,刘芳总是感到格外心痛。

  卒中一旦发生,及时抢救便是争分夺秒的过程。刘芳认为,神经内科要义不容辞扛起这份责任。从2013年起由她牵头,联合急诊科放射影像科检验科、血管外科、脑外科等兄弟部门,着手建立绿色通道,逐步完善卒中救治流程,并与早期神经康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2017年10月29日,北京市以急救地图的方式首次公布了69家能够进行脑卒中溶栓救治的医院,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8年,医院组建了卒中救治小组,刘芳被聘为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卒中救治小组和绿色通道小组成员每月召开质控例会,持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经过数年的不断耕耘,2020年,医院被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授牌“北京市防治卒中中心”,这不仅代表着医院卒中诊疗规范化水平得到北京市的肯定,也意味着多学科联合的卒中诊疗管理模式日趋成熟。

  2021年11月18日,我院通过卒中绿色通道紧急救治了一名女性患者,DNT(卒中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注射静脉溶栓药物时间)仅为25分钟,当日北京市脑卒中绿色通道排名第一。2022年1、2月北京市卫健委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情况通报的数据显示,在全市89家医疗机构脑卒中中心建设情况中,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列第三。

  从每一位卒中患者到达医院,神经内科二线医师就迅速到达急诊室询问病史、查体、护送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一路上充分与家属交代病情,讲清溶栓的重要性,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命时间。此外,对于一些静脉溶栓效果欠佳或已失去静脉溶栓机会的患者,神经内科通过介入技术已成功开展动脉取栓治疗,技术过硬。上文提到的那名女患者,因静脉溶栓效果欠佳,神经内科立即为其实施动脉取栓桥接治疗,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经过康复治疗基本达到病前状态。

微信图片_20220530081244.jpg

  “脑卒中急救就好比一场接力赛,第一棒是患者及其家属,第二棒是急救转运,第三棒是到达医院后的绿色通道,第四棒冲刺阶段是医生和护士。”刘芳强调,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快一点、再快一点!”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医三十余载,能够支撑刘芳继续秉承初心,继续前行的力量源于对这个领域的热爱。刘芳说,每一个医生的从医生涯中都会经历很多故事,有感动、有欣慰、有温暖、有遗憾……在诊治工作中,无数的患者让她深深感到,作为一个神经内科医生,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还要用仁心和爱心为患者解除病痛,给予他们温暖以及生活的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刘芳关心科室职工生活,她为人低调,以善暖人心,以情聚合力,同事们都很敬佩刘芳。他们眼中的刘芳,总是那么和善友爱,说话柔和,内心坚定。科室里有了她这个“主心骨”,所有人就像一股绳,集合力,办大事。

  每每听到这样的赞扬,刘芳总是笑着摆摆手:“我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医生,只是在这个位置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