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医路春光丨张东亚:建学科带队伍搭平台,为生命保驾护航

作者:托亚 来源:党政办公室宣传组 发布时间:2022-04-01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在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他们是一群追光者——疫情当前,勇敢逆行;无影灯下,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春风化雨,匠心传承……医者,就如立春后的暖阳,有了他们,一切就有了生的希望。他们永远自带光芒,闪耀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展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专家们的风采,我院全媒体平台特开设【医路春光】栏目,谱写医师故事,分享动人点滴,展现最真挚的医者情怀,呈现别样的医者风采,敬请期待!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一直在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对于疾病,人体最初的感受可能就是疼痛,而“麻醉”无疑是解除疼痛最伟大的发明。《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有关于“麻醉”的最早记载,据传患者口服麻沸散后便失去知觉,刮骨疗毒并无疼痛,1846年乙醚麻醉的公开展示标志着通过麻醉征服疼痛的开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外科已成为一种风险可控、效果确切的治疗手段,这其中,“麻醉”功不可没。

  外人看来,麻醉医师一针麻药注射下去,患者可以瞬间“沉睡”过去,而等到手术结束,患者又能够在“沉睡”中如期醒来,宛如一台魔术,但真正的临床麻醉可远不止这些。在全面掌握患者和手术基本信息的前提下,麻醉医师会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手术特殊要求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出一整套麻醉管理和应急预案,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不但要为手术创造条件,还要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围术期管理,避免或减少手术和麻醉的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张东亚对自己工作的最精要概括。

微信图片_20220402091556.jpg

并不是每个麻醉医生在最开始就想做一名麻醉医生

  1987年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时,张东亚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但是在那个年代,个人的择业自主权很小,种种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了阜外医院麻醉科。当时,麻醉学在中国还没有获得今天这样的肯定,麻醉医师地位不高,并不受重视,刚刚步入医生生涯的张东亚略有些沮丧。不过,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信念,他潜心钻入了这个新领域,渐渐地,打开了另一番天地。

  “从刚出生到百岁高龄,手术从头到脚,患者可能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等基础疾病,麻醉医师是工作在外科的内科医师,除麻醉专业相关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外,当好麻醉医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非常广。从内、外、妇、儿基础理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到各个专科的手术及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等,麻醉医师都必须切实掌握,融会贯通。麻醉医生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更高,从气管插管、深静脉、硬膜外穿刺,到置入肺动脉导管等高风险创伤性操作,还有复杂的麻醉机、呼吸机、体外循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ECMO(体外膜肺支持)等技术,只有熟练掌握才能从容应对和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如术中大出血、高血压、内环境紊乱、休克、心衰等。另外,还要拓宽视野,不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一定要为下一步或后续专业的治疗打好基础。”聊起自己的专业,张东亚侃侃而谈。

  在麻醉学的各个分支中,心血管麻醉是麻醉专业的“皇冠”,而婴幼儿复杂先心病麻醉又是“皇冠上的宝石”,最具挑战性,也最为复杂。一方面,儿童的器官发育相对不成熟,操作技术难度大;另一方面,儿童的生理学基础也有别于成年人,用药时必须考虑得更为周全。面对困难,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张东亚却喜欢接受挑战,他认为,有困难的地方就有机会。从1991年起,他便开始专注于小儿先心病麻醉领域。最初,体重不足10公斤的先心病患儿,不但是小儿麻醉的一道槛,也是心外科、体外循环、术后监护等专业的一道槛,低于这个体重的先心病儿童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非常高,特别是复杂先心病的患儿。张东亚不断地吸收最新的学术知识,锤炼自己的技术,与各专业相互配合,逐一攻克了10公斤、5公斤、3公斤和新生儿手术等难关,为复杂先心病的手术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许多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阜外医院工作期间,许多国内顶级心外科专家说,“术中一抬头,看到东亚站在那里,就放心了”。“东亚是全国最好的麻醉医师”,时任阜外医院副院长吴清玉如是说。在此期间,他还多次受外宾邀请与外科组队赴印尼、菲律宾、埃及等地帮助开展复杂先心病手术外科治疗。

  当然,取得这些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张东亚那时就住在阜外医院,上班方式是“007”,外科有危重症复杂先心病手术,特别是新生儿手术,点名要张东亚做麻醉。术后患者出现问题需要麻醉医师处理时,术者和小儿ICU主管医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叫张东亚,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也无论是否当班,寒来暑往,他总是随叫随到。

  1997年,年仅33岁的张东亚以全院综合考核排名第一的成绩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内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东亚是全国最好的小儿麻醉医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的刘进教授这样说。

带队伍、建学科、保安全——全新的开始

  2000年,张东亚远赴美国,在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并进行临床进修。两年半的留学经历,不仅让张东亚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同时也让他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阜外医院在心血管领域已是国内的一枝独秀,大量患者从全国各地涌来。每天大量的手术中,相对简单、安全的手术占很大比例。作为这些外科医生的配合者,张东亚觉得缺少了挑战,更缺少了吸引力。因此,2004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之前的事业基础,来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一个全新的起点。张东亚相信清华大学会给他提供一个更好的施展空间,更大的事业平台。

  在这里,张东亚先后担任了麻醉科主任、心脏中心副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从主管一个科室、一个中心到主管全院外科系统,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个平台上,挖掘自身潜力,培养青年骨干、带队伍、建学科,抓临床质量,在医、教、研和管理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丰富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

  张东亚从夯实基础和加强培训入手,实行主治医师分工负责制,调动麻醉科全员积极性,严抓质量控制。麻醉科所有年轻医师,首先要完成三年规培,其次是一年的心血管麻醉集中培训,然后再担任一年的住院总医师参与科室管理,这样可以胜任几乎所有的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医师,为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室还以点带面,鼓励开展新技术。首先外派一名种子学员,学成后逐渐在科室推广普及,以保证临床质量和患者安全。住院医师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主治医师逐渐形成主攻方向,高年资医师特色明显,全科没有短板。

微信图片_20220402091559.jpg

张东亚院长(左二)进行麻醉示范教学

  在麻醉科和相关科室的保驾护航下,手术“适应证”不断拓宽,临床科室核心技术不断提升,业务不断拓展,复杂、危重、疑难手术,心血管外科手术、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婴幼儿手术和高龄患者手术等,这些对大三甲医院颇具挑战性的手术,逐渐成为医院外科特色。“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18年的发展,麻醉科从早期技术、梯队、管理三缺乏,到目前科室业务全面覆盖,拥有领先技术,人才济济各有特色,而且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主管院长,张东亚非常重视手术质量和安全,作为一名麻醉医师,带领麻醉科,本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初衷,从每一例患者做起,从完善每一例手术围术期准备开始,通过积极组织、参与院级病例讨论,到挑选病例组织多学科危重症论坛,一期一个重点,各专业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了配合,提升了效率,妇产科骨科普外科和急诊等相关科室围术期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急、危重症患者。

  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医院手术总量提升了3倍,腔镜手术、四级手术、MDT手术和新开展手术比例逐年提高,相关科室和专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保持国内领先的同时,还创造一系列业内纪录,如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和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除部分危重症患者送入ICU行加护治疗外,大部分患者直接返回病房。日常工作中发现,返回病房的部分患者会出现疾病本身、手术、麻醉相关的问题,如出血、苏醒延迟、一过性呼吸抑制、食道返流误吸等,潜在风险巨大并可能由此诱发某些严重安全隐患。张东亚及时开展麻醉恢复室工作,要求手术后患者先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确保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循环稳定,没有外科情况后方可出室,大大提升了术后患者的安全。

  杂交手术、经颅底颅内肿瘤腔镜手术、复杂危重症的冠脉搭桥、消化道肿瘤一期手术、高处坠落多发伤手术等等,无论是新开展业务,还是危重症MDT手术,形成了有效的机制和高效的流程,在麻醉科和相关科室安全平台上,医院开通了七条绿色通道,大大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手术相关科室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他与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吴清玉教授一起,完成了数千例危重、复杂、罕见的先心病手术。2014年,也就是在这里,张东亚成功地为一名出生2个小时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实施麻醉,由吴清玉教授主刀,创造了当时的国内纪录。2016年,亚洲首例经脐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手术成功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张东亚不负所望,成功为刚刚出生的小婴儿实施了麻醉,保障手术顺利进行。2021年更是创造了为胎龄27周、体重仅560克的早产儿心脏手术麻醉的纪录。

微信图片_20220402091601.jpg

张东亚院长为刚出生的小婴儿实施麻醉

  于幕后英雄的角色定位,张东亚津津乐道:“你看,在我们麻醉的保障下,吴院长做了那么多高难度复杂的手术,还有李小梅主任,她做的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几乎占了全国总例数的三分之一,这也需要有我们,她才能放心大胆去做。”

麻醉医生的三个“境界”

  麻醉技术的进步,让原来的绝对禁忌变成了相对禁忌,这无形中也扩大了外科手术的适应证,为更多的患者解决了问题。谈起自己的专业,张东亚非常自豪,“镇静、镇痛、肌松,这是我们麻醉的三大要素。麻醉医生要做的,是三种药物互相配合,在保证安全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到最低,这样对患者的影响最小,恢复也最快。更重要的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内环境管理、重要器官的保护和突发情况的处理;无论病情多么严重,术前患者循环、呼吸相对平稳,内环境相对稳定,全身氧供需相对平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因为麻醉和手术“被干扰或打乱”,麻醉医师的作用就是为患者不断重建稳定,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手术创造条件。”

  武侠小说中最高境界通常是“无招胜有招”,对敌不需要任何招式,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修炼制敌。有人说,麻醉医生打一针,患者睡着、手术一开始就行了。那是没遇到突发情况,如术中大出血、血压剧变、严重的心律失常和过敏反应等,更不要说困难插管和困难穿刺了。张东亚说,“跟我一起上手术台的医生,都说我为患者麻醉,全程都很轻松,都没啥事儿。”其实,“没啥事儿”才是最难的。

  一流的麻醉医生,在手术中仿佛波澜不惊,没看到做什么事,是因为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已经进行了预防性处理,危险还没萌芽就已被去除,不会让它演变成对患者生命和手术的威胁。二流的麻醉医生,在患者发生危险的时候才可能发现,但经过及时处理,也能化险为夷。三流的麻醉医生是已经对患者造成损害但不自知,等发现却为时已晚……

  让张东亚印象深刻的一个病例,是他跟随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团队去某省进行手术演示时,隔壁手术间突发患者心跳骤停、无自主呼吸,医院找来所有能进行气管插管的医生,但都没成功,幸好有人想起了隔壁手术间的张东亚张东亚发现患者此时最需要的是通气,而不是气管插管,于是立即安排建立监护,给予氧气面罩加压呼吸。没过几秒钟,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就不需要插管了。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患者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张东亚强调,任何治疗实施的前提,都要弄清目的是什么,就是预防问题出现,从萌芽开始解决。

舒适化医疗,从无痛开始

  疼痛已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它被列为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让患者告别疼痛,才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麻醉医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减轻或消除各种有创检查和治疗时的疼痛及焦虑,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监护,让操作者从容检查。对于某些肿瘤或退行性病变导致的长期慢性疼痛,以及手术后的镇痛,麻醉医生也可给予更多帮助。

  从克服疼痛到舒适化治疗,这是医学人文和伦理的巨大进步,也是所有麻醉科医生几十年来的共同钻研和探索的结果。对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麻醉科业务发展,张东亚有着非常完善的整体发展规划。他认为,除了在手术室内配合外科医生工作之外,麻醉医师一定要不断拓展专业领域。正是在这样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张东亚带领麻醉科相继开展了麻醉门诊、无痛腔镜检查、无痛分娩、术后镇疼、疼痛手术、麻醉恢复等。麻醉医师的身影活跃在门诊、腔镜检查室、导管室、产房和病房等医疗场所,曾经为外科医生保驾护航的他们,也站在了手术台上,为患者解除疼痛。

  张东亚要尽力打造成一个舒适化、无痛化的现代医院,让医学成果惠及更多的患者。除此之外,张东亚还希望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对重要脏器的保护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于他严谨的治学理念,作为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导师,张东亚指导的多位学生,毕业后被多家在京大型三甲医院录用。

  时至今日,张东亚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团队,开创性地引入了一些新技术。他对这些成绩基本满意,但他也认为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以梦为马,乘风踏燕。张东亚说,我们有能力,也有实力,为外科手术保驾护航,让外科医生去挑战更高的山峰,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他说他愿意做好支撑,让后来者站在他的肩膀上,成就他们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