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特色医疗 >> 正文

特色医疗

不可忽略的头部外伤,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作者:顾洪库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19-04-0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一位69岁老年男性患者,自诉2个月前骑自行车摔倒,近一个多月出现步态不稳,行走时右脚拖沓,并逐渐出现全身乏力及僵硬感。3月21日,患者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以帕金森综合征收住院治疗,通过头颅CT检查提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很大,以左侧居多。于是转入神经外科治疗,完善头颅MR检查,明确诊断。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朦胧,急诊在全麻下行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左侧引流出陈旧性血液量约80ml,右侧引流出陈旧性血液体量约40ml,术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明显好转,活动自如,意识很快清醒。持续引流2天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术后第3天拔出穿刺针,患者目前已治愈出院。

微信图片_20190409161701.jpg

术前头颅CT(左)和MRI(右)

微信图片_20190409161707.jpg

术后头颅CT

  医学知识: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25%,好发于老年人,死亡率1.5%~8%,术后复发率9.2%~26.5%,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外伤3周以后出现的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血肿增大缓慢,一般在2~3周后,由于脑直接受压和颅内压增高而出现临床症状。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缺乏外伤史。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颅内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

  关于出血的原因与老年性脑萎缩后颅内空间相对增大有关。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肿瘤受损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引起硬脑膜内层炎性反应形成包膜。新生包膜产生组织活化物质进入血肿腔,使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后者的抗血凝作用,使血肿腔内失去凝血功能,导致包膜新生的毛细血管不断出血及血浆渗出,从而使血肿扩大。常于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癫痫发作和精神失常等症状,老年人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征阳性多见。

  钻孔引流术被公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对于高龄老年患者,因常合并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全身机体代偿能力弱,手术及麻醉耐受性差,易出现心肺并发症;所以临床治疗结果并非十分理想,手术方式有钻孔冲洗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

  我院神经外科于2007年7月开始应用YL-1型特制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微创穿刺清除各种颅内血肿1000余例,年龄小的10几岁,年龄大的100多岁,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适用于高龄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术后头皮看不到任何伤口,临床效果显著。

  在此提醒广大中老年患者,如果出现头部发沉、发胀,肢体活动不利,尤其有轻微头部外伤史,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