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急危重症论坛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专场”

作者:任倩倩 来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
字号:
+-14

  9月21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十五届急危重症论坛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专场”成功举办。我院重症抢救协作组在副院长张东亚的倡导下组织成立,以麻醉科综合ICU为主体,包含急诊科普外科骨科胸外科血管科心脏中心心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输血科妇科产科等多个涉及手术的科室,旨在为高效协调急危重患者抢救、信息共享及学科间相互交流。

  协作组组建了微信工作群、核心管理团队,制定管理章程,并定期组织多科的学术沙龙。交流的主要针对临床危重病例,探讨危急重症诊疗经验及不足,学习相关理论进展,加强医护人员对于危重患者的管理能力。

  协作组成立7年来,共成功协作抢救危重患者50余人,组织召开学术论坛14次,始终围绕危重病例的抢救和治疗为讨论主题。

  本届论坛是我院急危重抢救协作组组织的以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MDT形式进行的第15次论坛。副院长张东亚、大外科主任吴建臣、医务处副主任赵禾、急诊科主任关键普外科主任赵力胸外科副主任魏慎海综合ICU主任晁彦公麻醉科副主任张艳丽和李慧先、输血科主任杨永涛神经内科副主任矫毓娟心脏中心儿科副主任靳永强、手术室护士长马晨芳及各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参加。论坛上以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讨论点展开学习,获得参会者普遍好评。

  张东亚在致辞中指出,突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考验着临床医师抢救和诊断能力以及全院在紧急和危重事件中的协作能力,因而不断总结和复盘讨论此类病例非常重要。同时,通过不断演练、不断总结,以及多次的情景模拟演练能让抢救流程更完善,多学科的沟通更顺畅。本次论坛讨论的两个病例是我院近期成功抢救的两个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虽然患者病情危重,抢救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在多学科的协作下恢复良好,体现了我院的抢救能力。

  本届论坛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院外一名腹部刀扎伤患者围术期病例汇报和讨论,第二部分为术中突发主动脉损伤患者的抢救和讨论。

  接下来的理论内容丰富多彩。急诊科医师王坤、普外科医师张振亚麻醉科医师任倩倩、综合ICU医师王玫、泌尿外科医师李世海对腹部刀扎伤患者从急诊抢救到手术室抢救,以及术中、术后到出院前的管理一一进行汇报,并讨论了抢救过程中、术中和术后的难点重点。胸外科医师胡鹏程麻醉科医师郭孟孟、心脏中心儿科副主任靳永强综合ICU医师韩佳琪对术中突发主动脉损伤患者术中抢救及术后管理进行了详细汇报和讨论。

  随后,神经内科医师白苗和输血科主任杨永涛就这两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脑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围术期血液管理做了总结。现场讨论环节热烈,关键赵力杨永涛张艳丽和李慧先对第一例的手术时机和抢救策略进行热烈的讨论,为此类患者的抢救流程进行了优化。魏慎海靳永强针对第二例患者术中修补方式进行了讨论,杨永涛介绍了急危重症患者的输血和配血流程及常见问题及处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为外科最凶险的一种突发事件,尤其是损伤部位位于大动脉和大静脉的患者,死亡率极高。处理原则为围绕酸中毒,低体温和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重要脏器的保护及血液管理也不容忽视,同时要预防感染。

  最后,张东亚指出,通过不断的MDT形式多科讨论,增进各科之间了解、加强了理论学习、提高了危重症抢救水平,这也是持续举办危重症论坛的目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正是从临床中来又回到临床中去的过程。他强调,从科内病例讨论到院内层级的多学科讨论,对年轻医师的成长大有裨益;从对错综复杂病例的总结,到幻灯片的制作,再到具体细节的认知与表述,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了体现。会上各学科不分彼此,开诚布公,讨论热烈,这充分体现了广大医务人员“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精神,对于提升个人和全院的医疗水平大有帮助。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危重症论坛,已经申报北京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相信将成为我院的学术精品。这种以问题为向导、以病例为基础、MDT形式的论坛,必将成为我院的名片,吸引北京市各兄弟医院的广大同仁积极参与,大家取长补短,提升危急重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