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月龄小婴儿心跳每分钟300+!危急时刻,医生决定实施“非常规”治疗
为挽救这个来到世界仅30天宝贝的生命,难以想象,医者的“非常规”治疗决策是基于多么丰富的临床经验,医者又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责任担当……
生死千里一线牵
2月23日下午4点,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李小梅教授接到一个来自南京的紧急求助电话:“李教授,请您一定救救我的宝宝,请接收我的孩子……”电话中,小蕙妈妈哽咽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和期盼。
原来,小蕙出生刚满月就被发现心率异常增快,竟高达300+次/分,在南京当地医院治疗时,通过静脉应用各种药物及电复律,却始终无法终止心动过速,出现了心功能损伤并迅速恶化,患儿生命危在旦夕。当地医生已无计可施,病危通知单如晴天霹雳击打着这对年轻父母。经多方打听,患儿的父母了解到李小梅教授领衔的心脏中心小儿团队,成立了国内顶尖的儿童心律失常治疗中心,挽救了众多像小蕙一样的急危重症患儿,赴京接受治疗是孩子唯一的生机。
李小梅教授深知接受转诊面临的治疗难度和风险,但为了挽救患儿的生命,一如既往地答应了家长求助。一边,患儿父母快速为孩子办理出院,护佑小生命千里奔赴北京。另一边,李小梅教授根据网上传来的资料提前安排床位、制定治疗方案,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工作。凌晨1点,患儿连夜到达清华一附院并入住小儿心脏病房,所有的检查、治疗、护理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艰难抉择与责任担当
根据检查资料,李小梅教授团队明确诊断小蕙为持续无休止性房性心动过速,心功能重度损伤。依据李小梅教授儿童房速的救治经验,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心动过速,心功能可随之逆转恢复。而揪心的是,患儿的情况更加特殊,尝试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能有效控制心率,心功能继续进行性恶化,患儿生命垂危,随时可能夭折!
基于小蕙心电图特点,李小梅教授凭借丰富的心电生理专业知识,考虑患儿的房速起源于心脏左心耳。心电图存在变异,定位并非十分精准,因此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来说,心耳房速的常规治疗方法需先进行微创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确定房速起源于心耳,射频消融未能成功者,再实施心耳切除,这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于体重仅4kg的小蕙来说,却没有实施心内标测定位的血管入路条件。生死攸关之际,李小梅教授果断提出:打破常规,直接实施左心耳切除。殊不知这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李小梅教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及医者为拯救生命的责任担当!因为,如果患儿房速确实起源于左心耳,便可治愈,既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然而,如果房速并非起源于左心耳,而是心耳周围组织,房速不能因切除心耳而终止,心动过速持续,心功能不全,患儿必将夭折……面对这一抉择,李小梅教授也在不断思考。作为治疗儿童心律失常的泰山北斗,她深知这将是挽救小蕙生命的唯一希望!依据丰富的专业经验,她内心笃定,心耳切除成功的几率远大于风险。在获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后,团队做了好了充足准备,奋力一搏。
险中获生,手术完美
时间就是生命,手术紧锣密鼓地安排,小蕙刚刚进入手术室,脆弱的心脏已近乎罢工,血压下降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在多种循环药物支持下,血压仅维持在30~40mmHg。争分夺秒,心脏中心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靳永强迅速开始实施手术,开胸、夹闭左心耳,瞬间患儿心率由200次/分下降至130次/分,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血压随之回升至70mmHg!此时,医生眼中的心电图是那么的完美,犹如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手术结果证实了李小梅教授术前的分析和决策。然而,正在准备关胸结束手术时,患儿的心率再次飙升至200+次/分,房速复发,大家的心再次揪紧,并为患儿捏了一把汗!靳永强副主任医师与李小梅教授分析,夹闭心耳行之有效,病灶位于邻近部位,于是再次果断地实施了左心耳根部扩大切除术。果不其然,患儿心律终于恢复了正常!小插曲后,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拥抱新生
术后第2日,小蕙安返病房,成功来之不易,患儿妈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喜极而泣,紧紧拥抱了给予小蕙第二次生命的李小梅教授,患儿爸爸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双手合十,鞠躬致谢心脏小儿病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此时此刻,激动兴奋的不只是患儿父母,李小梅教授团队也都欢呼雀跃,伴随激动的泪水。所有的艰辛、压力在此刻尽情释放。当日超声、心动图显示,孩子心功能已恢复接近正常。小蕙获救了,这是生命的奇迹,更是医学的奇迹!
4
副主任医师张仪(左一),主治医师李梅婷(左二),李小梅教授(左三),护士长古亚莉(右一)与小蕙一家
小蕙就要出院了,她的新生,取决于这对年轻父母对李小梅教授团队的信任,不远千里赴京;更取决于李小梅教授果断的抉择、大医精诚的责任担当、团队的精湛医术,以及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小蕙,祝福你,愿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