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服务Patient services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患者服务 >> 正文

参考值查询

其它体液常规检测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精液

  精液是由睾丸、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尿道旁腺分泌物质混合组成的液体,其中精囊液和前列腺液的比例约为2:1,占总精液量的95%。精液中液体成份含有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凝固酶等)、磷脂、葡萄糖、果糖、无机盐等多种物质,有形成份主要是精子,也有少量上皮细胞。

  因精液并非排泄废物,留取前经治医生应根据诊断目的不同,仔细说明精液的留取方法,以免方法不当而影响检查结果。

  颜色:灰白色,液化后为半透明乳白色。鲜红或暗红血性精液见于生殖系统炎症、结核和肿瘤等。黄色脓样见于精囊炎或前列腺炎。用于前列腺诊断目的时,应另外采集前列腺液,并与精液进行比较。

  体积:通常为2~5mL。减少见于生殖系感染及垂体功能异常等,增多见于垂体功能异常。射精次数频繁或间隔太短可导致精液量减少。

  液化:正常为37℃,1小时内液化。刚排出的精液有高度粘稠性呈胶冻状,约半小时后,由于纤溶酶的作用而液化。80%人群的液化时间在20分钟以内。前列腺炎时,可使液化时间延长或不液化(超过1小时),可抑制精子活动而影响生育能力。

  酸碱度:精囊液为碱性,而前列腺炎为酸性,两者正常混合后为7.2~8.0。超出范围时精子活力和代谢下降,低于6时,精子即停止活动。升高见于附睾、精囊和前列腺等炎症,降低主要见于前列腺炎

  粘稠度:正常情况下,新排出的精液迅速凝成胶冻状,然后逐渐液化。若新排出的精液呈稀薄状,可能为先天性无精囊、输精管远端缺如、精囊液流出管道阻塞等所致。

  总精子浓度( TSC):正常为60~150 Gpt/L,低于20 Gpt/L为少精子,可引起生育能力低下。降低主要见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发育不良、睾丸炎、垂体疾病、精路阻塞、某些感染、药物中毒或射线作用等。

  活精子百分数:离体3小时内应大于50%。降低见于精索静脉曲张、感染、药物作用、遗传因素等。

  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数:应大于30%,降低见于精索静脉曲张、感染、药物作用等。

  运动及分级:参考WHO分级标准,分为a、b、c、d共4级,级别在前的比例越高越好。在进行男性不育诊治时,还需要对精子运动进行更细致的观察,包括运动的速度、路径、距离等相关参数。

  前列腺液

  前列腺是外分泌的副性腺,所分泌的液体是构成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列腺液含有蛋白质、葡萄糖、纤溶酶、酸性磷酸酶、磷脂、无机盐等。正常前列腺液为灰白色稀薄液体,微酸性,前列腺或精囊化脓性炎症时呈黄色粘稠状,前列腺炎、前列腺癌时可见淡红色,但需排除采集时的损伤因素。

  前列腺液通常由经治医生用按摩法采集,为“静态”前列腺液,是前列腺炎与精囊液的混合物,与射精时混合到精液中的“刺激分泌液”有所区别。采集时,应弃去流出尿道的第一滴液体,然后取样。医生应现场观察前列腺液的外观,然后涂片迅速送实验室进行显微镜检查。

  颜色:正常为灰白,疾病情况下可见浅黄、黄色、浅红、红色、棕色等。

  卵磷脂小体:正常为均匀分布,布满视野。前列腺炎时卵磷脂小体减少,分布不均,严重者可消失。

  红细胞:正常偶见或<5/HPF(高倍视野)。增多见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恶性肿瘤或按摩手法过重造成的损伤。

  白细胞:正常为<10/HPF,分散存在。增加或成蔟分布,是慢性前列腺炎的指征之一。

  显微镜下偶而可见到滴虫、癌细胞、细菌或较多的上皮细胞等,应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最终确诊。

  浆膜腔液

  浆膜腔液通常指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腔等。正常情况下,这些浆膜腔壁层产生有少量液体在腔内起润滑作用,并由脏层吸收,维持连续动态平衡。病理状况下,浆膜腔形成积液,即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

  浆膜腔液的采集由一定经验的医生采集,为防止凝固后影响有形成份的观察,应使用K2EDTA抗凝,需要同时进行微生物培养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并用无菌容器留取标本。

  浆膜腔液检查的一般目的是辨别液体性质,即是漏出液(transudate)还是渗出液(exudate),以便查找病因。同时也可进行进一步的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寻找疾病的更多证据。

  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清澈透明,渗出液则较深,并不同程度混浊。血性在排除穿刺损伤后多表明感染、肿瘤或出血等。乳糜状则可能是胸导管或淋巴管阻塞所致,也可以是血浆中乳糜颗粒增加所致。绿色可能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比重:漏出液 < 1.018,渗出液 > 1.018。

  凝固物:漏出液中凝集成分少,渗出液可因纤维蛋白等增加而易发生凝集,形成凝块或薄膜。

  镜检:漏出液细胞数常少于100Mpt/L,以单个核细胞为主。渗出液细胞常多于500Mpt/L,急性疾病以多个核细胞为主,慢性病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红细胞在5 Gpt/L以上,多为恶性肿瘤、结核病等引起,红细胞超过100Gpt/L时提示创伤、肿瘤、肺栓塞等。

  蛋白:漏出液<25g/L,渗出液>40g/L。漏出液以清蛋白为主,A/G高于血浆,渗出液与血浆相近。

  乳酸脱氢酶:通常低于血清水平,大于血清水平时可提示恶性积液。

  葡萄糖:漏出液与血液水平相近,渗出液低于血液水平。虽然恶性积液一般较低,但不低于3.3mmol/L,低值提示肿瘤广泛浸润,或炎症积液。

  微生物:涂片染色或培养。漏出液一般无细菌,而渗出液常有细菌生长。

  其它:包括各种肿瘤标志物和酶类测定,也可测定病原体及相应抗体。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

项目

漏出液

渗出液

病因

非炎症

炎症、肿瘤

颜色

较浅

较深

透明度

透明或微浊

多为混浊

比重

<1.018

>1.018

凝固

不凝固

易凝固

蛋白

<25g/L

>40g/L

葡萄糖

与血液相近

低于血液

细胞总数

常<100Mpt/L

常>500Mpt/L

白细胞分类

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急性以多个核细胞为主,慢性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细菌

常有

  脑脊液

  脑脊液属细胞外液,70%由脑室脉络丛细胞主动分泌并经超滤作用形成,30%由大脑和脊髓的细胞间隙产生。成人脑脊液分泌量每天约60~100mL,儿童约10~60mL。大部分脑脊液由蛛网膜颗粒的微小管系统进入上矢状窦而吸收,小部分通过进入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吸收。脑脊液的分泌吸收处于动态平衡中,相当于每天更新3~4次。当与脑脊液分泌和吸收相关的组织发生病变时,平衡被破坏,脑脊液的量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由于脑脊液所在部位的特殊性,采集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避免穿刺部位组织损伤而污染脑脊液标本。穿刺部位一般是腰椎,必要时为延脑池或侧脑室。采集后应在1小时内送实验室检测,如需进行微生物分析,应注意采用无菌容器。

  颜色:正常为无色透明。黄色为陈旧性出血,红色为新鲜出血,乳白色或绿色常见于细菌所致脑膜炎,黑色可见于黑色素瘤。

  透明度:正常为清晰。病毒性脑炎、神经性梅毒也可呈透明外观。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浊;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显微镜检查:正常无红细胞,白细胞也极少,仅含少量因穿刺损伤而带入的正常形态的红细胞。细胞显著增多(0.5~20Gpt/L)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期,主要为多个核细胞,常占90%以上。细胞轻度增多(0.5Gpt/L)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初期以多个核细胞增高为主,很快下降以单个核细胞为主。正常或轻度增多(<0.5Gpt/L)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寄生虫脑病,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寄生虫可见多个核(嗜酸)细胞增多。脑、脊髓肿瘤有时可见到肿瘤细胞。直接涂片并经染色后可查脑膜炎双球菌、隐球菌等细菌,以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离子:可随血液浓度而改变,因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人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约比血高20%。蛋白增多时,氯化物多减低,如: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脑脓肿、脑肿瘤等脑脊液中氯化物可无显著变化,尿毒症、肾炎、浆液性脑膜炎时可见增加。脑脊液中钾低于血液。

  葡萄糖:脑脊液中葡萄糖比血液低1/3,正常成人为2.5~4.4mmol/L,且与血液葡萄糖比值较为恒定。脑脊液中葡萄糖升高见于脑肿瘤、脑溢血等血脑屏障损伤后,血葡萄糖进入脑脊液所致,也见于某些病毒性脑炎(特别是乙型脑炎)。下降见于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原体使葡萄糖分解或转化。细菌性脑膜炎早期,病原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使葡萄糖由血向脑脊液转送障碍导致糖降低。

  肌酸激酶:含量极低,主要为CK-BB。各种原因的脑组织损伤和细胞通透性改变可引起脑脊液CK增加。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增高明显,脑膜炎次之,进行性脑积水、继发性癫痫、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颅脑损伤、肿瘤等也可见增加。用于脑膜炎诊断时,化脓性脑膜炎增高最明显,结核性次之,病毒性仅轻度增加。

  蛋白:脑脊液中蛋白仅为血浆的0.5%,一般不超过450mg/L,并以清蛋白为主,含微量球蛋白,不含纤维蛋白原。脑、脊髓、脑膜炎症引起血脑屏障受损(通透性增高),椎管梗阻、颅内占位性病变使脑脊液中循环阻塞,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形成血性脑脊液、脑软化出现异化脑组织、自身免疫病、多发性神经根炎等均可引起蛋白增加。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蛋白总量不高时一般不易检测出IgA、IgM等。脑膜炎时IgM增加,化脓性增高明显,病毒性轻度增加。结核性脑膜炎中IgG增高比化脓性显著。

  清蛋白(Alb)是血脑屏障的良好标志,它只来源于血清。以Alb为参照物来推算中枢神经系统IgG的合成情况。

  IgG指数=(IgGCSF×AlbSER)/(AlbCSF×IgGSER)

  IgG指数的上限为0.7,超过时提示鞘内IgG合成增加。以下式能更好地评价中枢神经系统IgG合成情况。

  IgG合成率=[(IgGCSF-IgGSER/369)

  -(AlbCSF-AlbSER/230)

  ×(0.43IgGSER/AlbSER)]×5dL/day

  其中369是正常情况下血IgG通过完整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比例,230是正常情况下血Alb通过完整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比例,0.43为IgG与Alb分子量换算系数,5是每天产生和吸收的脑脊液量为500mL(5dL/day)。IgG合成率的95%范围是-9.9~3.3mg/dL,超过高限提示鞘内合成率增加。

  测定脑脊液中其它蛋白质,也有助于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脑脊液CRP在化脓性和结核性脑膜炎中增高明显,髓鞘碱性蛋白(MBP)在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病时升高。电泳分析还可发现单克隆、多克隆或寡克隆区带,有助于某些疾病的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