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值查询
粪便检查
粪便是食物消化后由肠道排出的残渣,也含有消化系统各器管的排泄和分泌成份、脱落细胞、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对粪便进行检查,有助于一些消化道疾病的诊断。
由于粪便标本一般由患者本人留取,粪便外观等主要依赖于病人自述,实验室对粪便外观的描述、化学分析或显微镜检查仅基于送检的部分标本得出。为了更全地了解患者粪便的情况,获得可靠的诊疗依据,粪便标本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留取,密切关注自述信息,对实验室报告的阳性结果应重新采样复查确证。
颜色
正常为黄或棕色,主要由胆素原和胆素决定,也常受到食物结构的影响。病理状态下,粪便颜色可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黑色:上消化道较大量出血后,血红蛋白被分解所致。服用铁剂、某些中草药可呈灰黑色。
灰白色:各种病因引起阻塞性黄疸后,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使粪便颜色变浅。消化道钡餐造影后排出的硫酸钡也可使粪便呈灰白色。
红色:下消化道息肉、肿瘤、肛裂新鲜出血。
绿色:部分婴幼儿肠蠕动快,排出胆绿素所致。摄入过多绿色叶类蔬菜可呈暗绿色。
性状
正常成人一般为软便,婴儿粪便往往呈糊状。在病理情况下,可发生以下改变。
硬便:粪便长时间滞留于肠道中,水分被充分吸收,常见于各种习惯性便秘和老年排便无力病例。
粘液性:肠道分泌粘液过多所致。小肠炎症时粘液较均匀地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时粘液附着于粪便的表面。
血性:血色鲜红不与便混合,多见于肛门、肛管或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直肠肿瘤等。
粘液脓血性:下段肠道病变引起,可带有血液,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肿瘤、阿米巴痢疾等。
柏油样: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与硫化物形成硫化亚铁并刺激肠粘膜分泌粘液,呈现黑而发亮。见于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出血。
稀汁样: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见于各种腹泻,尤其是急性胃肠炎。
水样:肠道受刺激,分泌大量液体。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患者。
泡沫样:过多糖类在肠道发酵产生气泡。
胶冻样: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常见于婴儿腹泻。
显微镜检查
粪便成份较为复杂,大部分无明确诊断价值。对临床有价值的主要是血细胞、上皮细胞、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等。特殊情况下也可观察食物残渣的粗细及类别以判别消化道的功能状况。
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无或偶见白细胞。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可见红细胞。肠道有炎症时白细胞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结肠炎、伪膜性肠炎可见到大量上皮细胞。
微生物:通过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类别,以调整抗菌素使用方案。如抗菌素使用不当,造成的菌群失调后可见真菌。
虫卵和寄生虫(O&P):当病人长期腹泻、腹痛和/或便中有血或粘液,并且有发病前饮用野外环境下的水或与感染寄生虫的人员接触的情况,或已感染病人的治疗监测应进行O&P检查。经典方法应该分别在不同天取多个标本,以提高检出率。常见的寄生虫或虫卵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化技睾吸虫、血吸虫、姜片虫等。
潜血(Occult Blood,OB)
正常粪便中无可见的红细胞,在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状况下增加,但红细胞很容易被破坏,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可代表出血的量,结果表述为“潜血”。本室所用潜血测定方法为金标免疫法,有良好的特异性,很少受到动物血红蛋白和其它物质的非特异性干扰。
胃、十二指肠溃疡可呈间歇性阳性,阳性率50%~70%。胃肠道肿瘤可呈持续阳性,阳性率80%~95%。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某些非消化道疾病(紫癜、伤寒、急性白血病、血友病等)也呈阳性。正常人在胃肠道受刺激或药物反应时可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