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一名医生的“二手科学家”生活

作者:关圆 来源:麻醉科 发布时间:2023-02-02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我是一名医生,是麻醉与疼痛医学的临床医生;我还是一名博士,做基础研究的学者。我同时有三个与doctor有关的头衔:M.D.,Ph.D.和医生。我是人近中年才开始科研工作的,由于是半路出家,所以戏称自己是一名“二手科学家”。

微信图片_20230203083643.jpg

做实验中的关圆

  我在35岁那年考取博士研究生,在同学中可以算上是“高龄”了。小我十多岁的同学们大多具有基础研究经验,而自己却是十足的科研“小白”。一篇英文文献,别人用一个下午就可以读下来,我却要抱着资料啃上好几天;一个新实验,别人做两三次就能得到满意结果,我却需要一再重复。曾有好几位师长和朋友劝我:你又不是非得当科学家,何必为难自己?我心里却执拗地想着:凭什么别人能行,我就不行?必须做出点样子出来!

  我的导师张曦教授是位美籍华人,早年就读于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时我曾经问她,我是否比美国的博士生更加勤奋呢?她摇摇头告诉我:“你以为你已经很聪明并且很努力了,但很不幸,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头脑比你更聪明,而且比你更努力!”话讲到这里,我便非常识趣地继续去刷试管、抓老鼠、看文献。

微信图片_20230203083646.jpg

  关圆与导师张曦教授在普通人看来,科研工作似乎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而真实的实验室生活却是那么的单调和乏味:刷试管,抓老鼠,做实验,实验失败,总结教训,重复实验,然后实验再失败……实验经常陷入困境,有时候真令人抓狂!为了深入研究一种可以诱发帕金森的蛋白,导师让我制作8个临床中发现的突变。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把我逼回到自给自足的道路上。于是我跑遍各个院系的实验室讨教技术,然后一点点突破难题:点突变、制作质粒、包装慢病毒、蛋白表达、蛋白纯化、检测二级结构……苦战3个月后我成为了系里的“蛋白基因达人”,还把这些项技术教给了很多师弟师妹。

  2017年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在工作中发现,臭氧治疗可能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好方向。可是想做基础实验,条件匮乏是“拦路虎”。钱从哪里来?人员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在这时,副院长、麻醉科主任张东亚给予了我及时珍贵的帮助,他从科室科研经费中划拨,并且让硕士生王芮协助我实验。果然预实验带来了好消息:臭氧治疗保护了家兔的心肌组织!我们一边做实验,一边申请基金,当年,我们便获得了院内的青年基金;第二年,我们又获得了朝阳区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前后获得15万元的基金资助,医院和科室的支持为我们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有了专注的目标,就能够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我们选择家兔建模,并联系清华大学公共平台、首医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此外还请教清华科研人员以及我的博士生导师和同行朋友。历时4年,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课题,并且论文发表在Q1分区、影响因子为7.5的高水平SCI杂志上。自此,我的科研工作也逐渐“开挂”,近五年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5以上SCI3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9.5。

  前一段和我的导师张曦教授电话聊天,笑谈起“二手科学家”称号,并且又向她提出了那个老问题。这次她笑了,并且笑得很爽朗:“你现在已经不差于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了!”

医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230203083652.jpg

  关圆,博士,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慢性疼痛疾病诊疗,如颈腰椎间盘突出射频消融术、带状疱疹射频消融术、癌性疼痛吗非泵植入术等;专注基础研究,发表核心及SCI论文20余篇,新媒体科普达人。先后担任北京麻醉学会睡眠学组副组长、疼痛学会青年委员、世界疼痛学会中国分会委员等社会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