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Special report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报道 >>医路春光 >> 正文

医路春光

医路春光丨郭振兴:不抛弃,不放弃

来源:血液肿瘤科 许亚茹 发布时间:2022-10-21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编者按:在守卫人类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他们是一群追光者——疫情当前,勇敢逆行;无影灯下,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春风化雨,匠心传承……医者,就如立春后的暖阳,有了他们,一切就有了生的希望。他们永远自带光芒,闪耀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了展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临床科室专家们的风采,我院全媒体平台特开设【医路春光】栏目,谱写医师故事,分享动人点滴,展现最真挚的医者情怀,呈现别样的医者风采,敬请期待!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仍有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而这必将不断推动我们努力前行的步伐,勇于挑战,在荆棘丛生之路上为患者重启希望之门。当患者不远千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我们这里,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竭尽全力去守护他们的健康。这是我们的医者担当。

微信图片_20221024150947.jpg

——郭振兴

  在患者眼中,他是黑暗中守护患者生命的灯塔;在同事心中,他是冲在最前方的头雁。他温文尔雅,医术精湛。他,便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爱丁堡大学癌症中心访问学者——郭振兴

  早晨刚刚交完班,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即将出院的外地患者和家属前来道别,双手捧着一幅锦旗,感谢郭振兴主任认真负责、医术高超、时刻为患者着想……

  勇于挑战,迎难而上

  还记得曾经在血液肿瘤科住院的白血病老奶奶吗?80多岁了,明确诊断急性髓系白血病高危组。面对这样一个高龄、高危的患者,众多医院选择了放弃。幸运的是,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肿瘤科接收了她,经过个体化的诊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继续生存3年之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患者女儿长期陪母亲看病,与科室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在医院门诊做了志愿者,帮助维持医院门诊秩序,充分体现了医患一家亲。

  急性髓系白血病好发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不断增加。老年人因脏器功能衰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白血病预后不良因素相应增多,常常不能耐受强烈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因此,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相对较差,生存期明显不如年轻人,治疗难度大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郭振兴团队长期聚焦血液肿瘤疾患,诊治紧跟国际前沿,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常说,这些患者不远千里带着最后的希望前来求医,不管多难我们都要接。为此,郭振兴不断挑战高难度,迎难而上,接收了很多被告知生存期只有1个月、3个月或外院治疗效果不佳、不远千里来京就医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时光回到2022年3月,郭振兴在门诊收治了一位66岁女性,患者因贫血、血小板减少在外院进行骨穿等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但患者2006年曾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我院由吴清玉教授团队为其实施了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象鼻子手术,2016年,患者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又一次出现,目前无法再接受手术治疗。如果进行白血病化疗风险极大,外院无法给予患者进一步治疗。此时患者想到十六年前时任院长吴清玉教授的妙手仁心,故此她再次求助于吴清玉教授。吴清玉教授联系到了郭振兴郭振兴深知此患者治疗存在的风险,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而急性白血病俗称“血癌”,往往病情进展得非常快,老年患者预后更差,很多患者尚未开始治疗就已经死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郭振兴在科室讨论中分析道:这例患者尽管病情复杂、凶险,但并非不可治。而且,我们有国际一流的心脏外科团队做后盾,可以为综合治疗提供强大支撑。经过全面评估,于2022年3月11日,启动了针对患者的个体化化疗,但治疗第二天患者出现I型呼吸衰竭,化疗只能按下“暂停键”。郭振兴立刻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给予利尿、抗感染、输血、保证肾脏灌注等支持治疗,患者呼吸衰竭得以纠正。3月29日,郭振兴主任团队再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了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最终顺利完成化疗。患者一个疗程后复查骨穿获得了缓解,目前已经顺利完成5个疗程的化疗,一般状况良好,回家休养。

微信图片_20221024150951.jpg

郭振兴团队与患者合影

  由于郭振兴团队多年来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领域深耕细耘,取得很大成绩,总结的相关文章经国际投稿,很快被发表。有感于大众对于白血病认知的误区,郭振兴非常重视疾病的科普教学宣传工作,并受到新华网主办的《新华大健康栏目》邀请,郭振兴带领团队进行了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科普宣讲,获得观众好评。

微信图片_20221024150953.jpg

参加新华大健康栏目

  不抛弃,不放弃

  “郭主任,这名患者肿瘤Ⅳ期,脑转移,言语不清,意识欠佳,吞咽困难,无法行走。一般情况比较差,但家属比较积极,还有救治办法吗?”原来这位患者已经去了很多家医院,前期经历多次化疗,颅脑放疗。此时疾病再次复发,脑转移加重,出现脑疝,随时可能发生猝死,因此其它医院拒绝收治。面对眼前这例极具挑战性的凶险病例,郭振兴没有退缩,并且说:“患者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助于我们,作为医者,我们要全力以赴,让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经过仔细分析病情,郭振兴带领团队为其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了个体化的靶向联合化疗策略,同时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支持治疗。3周期治疗后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明显缩小。患者走路有劲,似“满血复活”,脸上洋溢着微笑,重新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从医以来,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每每此时,郭振兴就会异常开心,这就是作为医者价值的最好体现吧。医者仁心,多年来郭振兴一直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

  学术并举,不断前行

  郭振兴于2008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接受了系统规范的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如期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一路走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已是科室主任的郭振兴于2019年赴爱丁堡大学癌症中心做访问学者。

微信图片_20221024150956.jpg

郭振兴(左)与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除了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外,郭振兴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他常常说:“科研工作可以推动临床进步,临床实践可以启发新的科研思路,所以科研与临床要两手抓”。多年来,他聚焦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和血液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先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课题及医院的一系列课题等,每年都有SCI文章产出。近年在Scand J Immunol、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Hematology、Cell transplantation,以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2部。担任Jove-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武警医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的审稿人。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课题7项。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京津冀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乳腺癌分委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朝阳区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等系列学术任职,这些赋予了他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郭振兴注重临床实践和学术内涵,连续举办多届清华大学血液肿瘤学术会议,邀请众多大咖专家,聚焦学术前沿,内容精彩纷呈,通过学术交流进一步提高了对学术前沿的把握。他积极鼓励并带动科里的青年医生,从临床问题入手,勇于思考,努力挖掘难点问题。在他的带领下,科室陆续发现国内外罕见的疑难病例,总结诊治经验,并撰写发表文章。既提高了对疑难杂症的诊治能力,又引领年轻医生科研成长。他还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高标准严要求,经常对学生们说:“作为清华人,要立意高远,勇于攀登,成为具有高水平科研素养的临床医师”。他积极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目前学生们的研究工作进展得非常好。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对于科室人才,郭振兴主任也有自己的见解,重视“专病人才”的培养。即临床每一位医生要确定自身的业务主攻方向,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专科(专病)研究的方向上来。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加大专科相关理论的研修,不断提高自身临床水平,培养处理各种多发病、疑难病的实际能力。在科研方面,鼓励与上级和同级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基础与临床课题研究。同时,要切实抓好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一要强化基础理论的培训;二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三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培训(掌握各项基本医疗制度及基本医疗流程等)。他叮嘱科里的青年医生:医学不怕晚,但要耐得住寂寞。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下去,十年、二十年,科室就会发展强大。

  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是郭振兴一直秉承的职业操守,正是这种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患者在生命的艰难时光里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和希望。征途漫漫,未来郭振兴和他的团队必将克服重重困难,与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向一个又一个禁区发起冲击,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微信图片_202210241509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