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加强多学科交流,促进科室发展——消化内科成功举办第四届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

作者:庞梦瑶 来源:消化内科 发布时间:2022-08-1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8月6日,由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办的“第四届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在技能培训中心举行。此次论坛旨在推动我院消化内科的学科发展,加强医院及科室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消化内科医生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会议由消化医学中心主任、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主持。

7.jpg

  众所周知,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IBD病情通常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在诊断及治疗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及随访才能明确诊断。本次会议特别邀请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消化疾病领域知名专家在线分享、讨论炎症性肠病诊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王化虹教授针对“疑似IBD肠道溃疡处理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在临床工作中,结肠溃疡诊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王化虹通过分享诊治的多个复杂病例,总结诊治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带领大家再次学习了阿米巴性肠炎及成人自身免疫性肠病等少见疾病,引发了热烈讨论。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许乐教授则为大家带来了“肠道微生态与肠易激综合征”的报告,许乐教授指出,肠道菌群的紊乱在肠易激症状(IBS)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视对IBS患者粪便菌群的分析,或许能为IBS的诊疗找到新思路。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景南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治”,他结合临床诊治经验及国内外最新文献,介绍了有关UC治疗的新进展,对于药物的选择及疗程方面,李景南教授提出,重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每位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宁分享了“腹部超声在IBD评估监测的作用”,面对IBD患者病程长且需要规律复诊的需求,相较于X线的辐射及MRI较高的费用,以及肠镜检查缺乏普及的缺点,腹部超声能通过监测肠壁情况,动态监测疾病恢复情况,在IBD的监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8.jpg

  我院消化内科主任程艳丽普外科主任医师赵力放射影像科主任刘晶哲分别就“超声内镜在IBD中的诊断价值”、“炎症性肠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以及“炎症性肠病的影像学表现”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及临床最新进展,从不同角度向大家介绍炎症性肠病各个领域中的诊治问题。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顾雁则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内镜下表现进行了详细讲解,她凭借多年的内镜经验,针对炎症性肠病的内镜鉴别要点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路。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秀清王亚丽则对最新的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诊治指南做了详细的解读,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流程。此外,我院消化内科医师郭红伟与大家分享了一例腹泻合并结肠溃疡的病例,她思路清晰,讲解透彻,引发了参会人员的热烈讨论。来自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红、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消化科主任朱元民肯定了我院消化内科的临床诊治能力,对此病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9.jpg

  在此次学术活动中,我院消化内科普外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术热情。通过此次的炎症性肠病多学科协作诊治论坛,临床医师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了消化内科医师对IBD的整体诊疗水平,同时对增进院间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消化内科在主任程艳丽的带领下,将陆续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扩大与各院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建设,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